时评:师德“一票否决”可能导致的两种结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10/27 10:07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9月21日,媒体上有两则关于师德考核“一票否决”的新闻:一则是北京市高校在聘任教师时将把师德放在首位,对师德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另一则是江苏省教育厅要求把师德教育作为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要按照有关程序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终止聘任(分别见《京华时报》、《江南时报》相关报道)。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仅要把课上好、把书教好,而且要在思想上、行动上教育和影响学生。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品德高尚、言行端正之人,有才无德者,很难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这个大道理,人皆能懂,问题是,将大道理细化为具体的措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强调师德的重要性,便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看上去顺理成章,实际上缺乏可操作性,并可能导致两种负面结果。 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其最大的难点在于,教师的思想品德是无法准确量化的,甚至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即师德是“软”指标。而“一票否决制”,又将师德作为了一项“硬”指标,而且是首要的“硬”指标,这种“软”与“硬”的矛盾,增加了师德考核的难度,具体操作起来将会相当困难。 作为一名教师,我能够想象得出,当师德“一票否决制”遇到操作难题之时,将可能导致这样的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师德考核将流于形式。实际上,除了个别在道德方面存在明显缺陷的教师之外,绝大多数教师的道德水准,很难判别孰高孰低,即使他们的实际道德水准有高有低,也很难将这种“高”、“低”拿到台面上进行比较。其结果可能是,谁也不愿得罪谁,谁也不愿扮成“卫道士”模样去评判他人,只好相互吹捧一番、走走过场了事,你好他好大家好,谁也不会被“否决”。 师德考核流于形式让人遗憾,但是“一票否决”可能导致的另一种结果兴许更糟:如果一名教师在其他方面都做得很好,却恰恰不讨领导的喜欢,那么师德“一票否决”就可能成为领导排挤、淘汰这位教师的机会。正因为师德是一项“软”指标,不像学术成果、教学业绩那样可以拿到桌面上硬碰硬地比较,所以,你说你的思想品德过硬,可领导偏偏认为你的道德水准一般,你可能还拿不出过硬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道德水准。如此一来,道德便可能成为打击、淘汰教师的借口。这和以前一些人习惯用生活作风来“整人”,没什么两样儿。 师德“一票否决”可能导致的这两种结果,无疑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确实很重要,将一些师德不合格的人赶出教师队伍也理所应当。但是,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如何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如何严把师德关,看来需要我们另辟蹊径,设计出更加合理、更具可操作性的制度和措施。(记者:晏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