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热门专业成大学教学的重点 大学语文走向边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11/01 11:51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刘芳

  必修变选修 课时学分普遍萎缩

  今年30多岁的文学女博士雨辉自从来到北京某理工类高校担任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后一直很失落。3年来,她见证了本校“大学语文”由必修课转为选修课后发生变化的全过程

  “去年以前‘大学语文’还是必修课,最多的时候,我上过207个人的大课,去年9月份,‘大学语文’突然变成选修课,老师去上课,发现班里只有两个学生!我带的课算是最不错的了,但也不过13名学生!”

  北大中文系留校任教的文学博士江辉用“普遍萎缩”这个词来形容目前“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在北大,只有两个系———生命科学系和化学系把“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来要求,大多数院系只把“大学语文”列为选修课。整个课时减少了一半,由4个学分减少到了两个学分。他说,曾经教过一个只有9名学生的班,原因是学生如果来选修“大学语文”就与其他专业课冲突了,所以只好放弃。

  据了解,“大学语文(理工科)”全国统编教材最初按国家规定有108个课时,后来缩短到36个课时。到2003年以后,“大学语文”已经成为一门理工科学生的选修课。在雨辉工作的这所理工大学,去年改为选修课后,“大学语文”课就变为只有30个学时、1个学分了。

  “大学语文”改为选修课后,学生们更喜欢上人文学院开设的其他相关课程———如文学欣赏、诗词阅读赏析,要么就是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如应用文写作、基础写作等,学生们被大量分流到这样的课程中,造成了艺术类课程和其他专业课与“大学语文”争课的局面。

  “有一次我开古典诗词课时,就在上课教室的对面、只有一个走廊之隔的另一间教室里,正在上‘人际交流课’,学生人满为患,不得不分成两个教室,连走廊上都是人。可在我的课堂上却只有寥寥的10来个人,形成了鲜明对比。讲台下的学生这样分析,‘人际关系’的学分好拿,上课很轻松,还能解决实际问题,但语文课就显得脱离实际,还特别累。”

  在雨辉看来,理工院校的学生语文素质的缺乏是最让人头疼的。有一次上课提问:“什么是好的诗歌作品?”学生的回答竟然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下的回答模式。学生还带有中学语文的惯性思维模式,甚至“大学语文”就被人称为“高四语文”。

  于是,每年考试时总会出现许多让雨辉感到不可思议的事:学生不理解语文教育的内涵是理解基础上的素质提高,如果没有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仅有点上的知识是不够的,但很多学生还是会要求老师考前划定考试范围。但即使如此,考试结果还是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及格。比如考《逍遥游》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作,学生连“道家”这样简单的知识积累都没有,让很多类似这样的送分题丢分。

  “大学语文”教师在边缘化适合的教材少之又少

  一位教师这样抱怨:教“大学语文”不仅在科研上不受重视,就连申报“精品课程”,也无法同专业课享受“同等待遇”。在一些理工科院校,语文教师很难找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总体上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雨辉所在的学校,“大学语文”的任课教师包括她本人就只有两名。“我们学校算不错啦,至少还配备了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有的学校干脆已经取消了‘大学语文’,要么就是别的老师兼职授课。”雨辉说。

  江辉也坦承,自己留校3年教“大学语文”,是赶上了就上,赶不上就不上。这学期还教授“大学语文”,但下一个学期就可能不再上该课。

  “大学语文”成为选修课后,老师的工作量一下子加大了。文学赏析、诗词阅读这样的课程都需要费时费心地做大量课前准备,才能把一堂课上得生动传神;而且由于选修对老师的课时量要求与必修课不一致,比如雨辉所在的学校,学校要求每学年必须完成256个学时,老师要用选修课时来冲抵工作量,每学期都上得非常累。

  雨辉不止一次考虑过再引进一些中文博士来讲授“大学语文”,但工作量却没法算。每年256学时的硬指标,现有的老师疲于奔命都完成不了,新来的老师怎么保证饭碗?所以,尽管有很好的想法,尽管理工科院校更需要“大学语文”课,“大学语文”课也更需要多元化,但就是不敢再进新老师了。

  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雨辉不得不放弃自己一直进行的学术研究,因为实在没时间。现在她每年要带3门课,一门课是192学时,要上满这些学时才能去搞研究。但教学既花时间又特别累,只好占用搞研究的时间。雨辉也知道,自己要获得社会的承认只能靠学术上的地位,而不是“大学语文”老师的称号。她很无奈地说,每次出去开会,说自己是“大学语文”老师从来都不会引起重视。她告诉记者,现在还是想上好每一节课,因为她不忍心让学生失望。

  雨辉说,尽管现在“大学语文”教材种类不少,但适合学生的还是很难找。所以除了一本基础教材之外,更多的是老师自己编写教材。

  另外,现有教材中还是存在重复性的问题,很多篇目都是学生在中学学过的。虽然这些经典文章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重新阅读会有不同的收获,但整体面貌还是不受学生欢迎,容易使人产生厌烦的心理。此外,“大学语文”教材的篇目选择也不成体系。

  学生论文往往词不达意是在中学被应试教育坏了胃口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大学语文”目前在高校教学中处在边缘状态,极不平衡。近年来,受功利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实用主义观念大为流行,无论做什么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以此来衡量、判断事物的价值,有些人对“大学语文”课的价值产生了怀疑,有一些高校院系要压缩、停开课程,首当其冲的往往就是“大学语文”。许多高校特别重视外语、计算机技术的教育,但本国语文教育却可有可无。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事实上,雨辉曾经在本校做过一次“大学语文”课程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的学生认为应取消“大学语文”,有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上这门课。

  在雨辉看来,大学生语文素质两极分化的现象依然很严重:有的学生交上来的论文词不达意,错字连篇,观点表述不清;而有的学生却在大学期间就出版了自己的小说。

  她认为,那些文字功底不好、阅读能力不高的学生,都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产生了恐惧语文的心态,所以她上课时就尽可能地选择有欣赏性的篇目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在“感动自己”的基础上学会如何读书和如何鉴别好的文章,从而培养自己对美的欣赏能力,提高修养。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说,现在把中学语文教育没解决的问题都放到大学里面来解决,确实有问题。毕竟只有一门课,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在一个学期通过一门课就能解决得了的。最根本和首要的问题是要把学生在中学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胃口重新调试过来,养成终身学习的兴趣,能够自己找书来看,这就达到“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