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让学历回归本位:博士学历为何不抵工作经验

http://www.sina.com.cn 2005/11/02 11:18  光明日报

  作者:曹建文

  有关媒体最近刊发的两条消息颇为引人注目:一是日前在杭州市举办的多场“高级人才招聘会”上,“博士学历不抵工作经验”的现象屡屡可见。除了一些大专院校的教师岗位要求硕士或博士学位外,大多数岗位要求的仅仅

  是“大专以上学历,3年以上工作经验”,这样的标准让那些刚刚走出十年“寒窗”的高学历者们大跌眼镜;二是一份对北京等全国58个城市的调查显示,由于民办高校学生比较务实,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普通高校。媒体上几乎同时出现的这两条消息,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深思。

  在以往,有无学历,什么学校的学历背景,以及学历的高低,往往是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时取舍的先决条件乃至惟一条件。有些行业部门的招聘,甚至到了非名牌大学、非硕士博士“莫入”的程度。在这种偏重学历而忽视能力与绩效考量的唯学历风气影响下,一些人开始铤而走险,用制造假学历的“捷径”来谋得发展的机会,使“真的假学历”盛行;而另外有些人则利用手中的各种资源,通过“合法”的途径在不具备相关必备知识素养的条件下获得了正式的学历,使“假的真学历”泛滥。

  其实,文凭不一定代表水平,学历更不一定代表能力。从本质上说,学历只不过是一个人在学校受教育的经历证明,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某个研究领域的知识储备和学术造诣,说白了就是一纸具有特殊内涵的具文。一个人学历高,只能代表这个人在他个人所探究的知识领域受到了较为系统的专业训练,并不就一定说明他能力强。因为将学历所内蕴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必须经过一个中介的、异常复杂的、个人难以控制的社会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些人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学历等于能力”的协同效应;当然也会有一部分人表现出某种不适应,导致出现“有学历无能力、有文凭无水平”的社会后果。

  学历有时虽可作“敲门砖”,但绝非通向成功的惟一“阶梯”。出现“有学历无能力、有文凭无水平”现象除了个人适应能力方面的问题外,也与选人用人单位工作缺乏科学性、定位不清、用人非其所长密切相关。具有一定学历背景的人往往只有在其所擅长的专业领域内才更能展示其能力。让研究基因工程的人去种田,让建筑设计专家去具体施工操作,让博士去教小学,其社会效应自然很难比得上擅长耕作的种田能手、建设工地的能工巧匠和经过严格师资培训的小学教员。

  我们既要对学历特别是高学历的盲目崇拜进行深刻反思,卸除其所承载的过多功利性因素,同时也要拒斥简单地否定学历的社会倾向,警惕“有学历无能力”论的蔓延,完成从单纯注重学历到既注重学历同时也注重实践经验和社会绩效的转变,实现从学历社会向能力本位社会的转型,从而真正营造出人尽其才、学有所为、学有所用的良好社会氛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