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经赢你的大学》 > 正文

校园作家VS传媒英雄(3)

http://www.sina.com.cn 2005/11/08 18:24  新浪教育

  应聘北京的敲门砖

  陈海一听就乐了。说实话,他是名副其实的逃课大王。除了专业课,他大学四年其他科目的成绩都很一般,还有几门是补考过关的。陈海不露声色地递给王科长一摞厚厚的作品,回答说:“中文系的学生却写不了文章,光成绩好有什么用?”王科长被他的豪气与自信逗笑了,随即拿起电话,把他推荐给了北京市第六中学。

  “从1997年到1998年,我由于在外面有很多锻炼机会,成长很快。”1998年底,即将毕业的陈海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出路问题。以他当时的水平和在文学界的小有名气,在武汉进入一个强势媒体工作已经没什么问题,可不安分的陈海还是希望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北京,见见世面。

  那年寒假,陈海只身到了北京,住进了曾经魂牵梦萦的北大校园。为了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点,他特意选择在北大西门的旅馆住下,却没想到第一晚就被同屋偷了1000多元。当时陈海因为经常有稿件发表,所以每月都能收到不少稿费,有时月收入甚至超过了大学老师的工资。丢钱尽管让他一时不快,但没有影响他继续在北京找工作的决心。在一周之内,他应聘了十几家媒体。虽然有的媒体很想录用他,却无法解决外地生源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户口。

  1999年正好是大学实行分配的最后一年。当时的陈海还不能接受和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的方式,于是就打电话找学校辅导员商量。热心的辅导员告诉他,北京西城区教育局正在招人。陈海连忙打车跑到北京西城区教育局,找到了人事科的王科长。王科长手里早已有一本陈海母校的毕业学生信息资料。他对陈海的简历和成绩单翻看了半天,然后说:“小伙子,你的成绩可不怎么样呀!”。

  陈海一听就乐了。说实话,他是名副其实的逃课大王。除了专业课,他大学四年其他科目的成绩都很一般,还有几门是补考过关的。陈海不露声色地递给王科长一摞厚厚的作品,回答说:“中文系的学生却写不了文章,光成绩好有什么用?”王科长被他的豪气与自信逗笑了,随即拿起电话,把他推荐给了北京市第六中学。

  “现在想来,我觉得当时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找到了合适的人。”通过面试、试讲等严格审核后,陈海正式被北京西城区教育局接收,安排在北京六中。熟悉北京的人都知道,北京六中位于天安门和中南海之间的长安街上,地理位置和社会地位都相当特殊。学校是文物古迹“升平署”所在地,最早由蔡元培开创,校园环境古香古色。在这所人文气氛浓郁的高干子弟学校,陈海很快适应了北京的生活。

  自此,陈海暂时抛弃了自己的媒体梦,开始了自己的执教生涯,还当起了班主任。“那段日子是我这辈子最美好的回忆,忙碌、充实、稳定。”从做“文人”到做孩子王,陈海承认,这种转变使他在为人处世方面提高很多。但他对写作的强烈爱好,一直在心底涌动。

  时间一长,陈海开始意识到教师这个职业的缺陷:老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向外掏东西的过程,而学习的机会却很少,和社会的联系也很少,有时候甚至感觉自己要跟这个社会严重脱节了。

  于是,2000年暑假,耐不住寂寞的陈海又跑到外面去做记者。一开,他只是做兼职。2000年10月,经过慎重考虑,陈海结束了为期1年半的教师生涯,正式应聘到交通部的一家杂志社。陈海说,第一次领到正式的记者证,出差采访时打着领带、穿着西装,正经八百的,感觉“倍儿有面子”。

  职业发展“换汤不换药”

  对于自己的频繁跳槽,陈海有着他自己的解释:“媒体可以换,但事业不会换。我所做的事其实自始至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做财经人物专访,变的只是发表文章的媒体而已。我要从我为媒体服务,转换到媒体为我服务。”

  不久,陈海就觉得这家杂志社存在垄断化的缺陷,于是又相继转战《北京青年》周刊、北京市妇联《女性》月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等,开始做财经人物专访。在此之前,他做过文化报道、社会新闻,唯独没有从事过人物报道。专访财经界高层的经历,不但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为他以后的创业之路打下了基础。

  2000年是陈海最不安分的一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到底炒掉了多少家媒体。对于自己的频繁跳槽,陈海有着他自己的解释:“媒体可以换,但事业不会换。我所做的事其实从始至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做财经人物专访,变的只是发表文章的媒体而已。我要从我为媒体服务,转换到媒体为我服务。”陈海的“媒体为我服务”观念的体现就是,他不再受雇于任何一家报刊,而是开始在不同的报刊上开设自己的财经人物专栏。2002年6月,陈海把自己的财经人物专访结集出版为《智慧改写命运—财富时代创业经典个案》。

  陈海的不安分,其实是对工作平台的不安分,但对于职业来说,他可以说是“从一而终”。受新观念影响的求职者们将频频跳槽当成了家常便饭,却忽略了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职业生涯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究竟选择换一个工作单位还是换一个行业领域,这对个人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做财经人物记者,长期和那些资本家、知本家打交道,陈海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2002年,他在一次采访中认识了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王辉耀,当时彼此都给对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两年后,当他们再次遇见时,陈海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设想—专门为风头正健的“海归”们出一套书。王辉耀一听,深表赞同,两人一拍即合。一套书就这样在聊天中“聊”出来了。

  这两本名为《海归时代》和《创业中国》的丛书填补了国内海归研究的空白。陈海的《创业中国》选取了活跃在商界并取得杰出成就的具有代表性的海归人士作为采访对象,通过展示这些创业者或经理人的经典创业历程与独特的思维方式,系统梳理和总结了海归创业精英们独特的成功路径,为大量海归创业者和逐渐走向国际化的商务人士提供了财富榜样与创业智库。

  “采访这50个人对我来说是一件轻车熟路的事,但我从中收获很多,受到的影响也很大”。采访50名精英,意味着从50个不同的成功人士的经历中吸取最先进的理念、最前沿的思想、最纯粹的精华。自此,陈海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与其治于人,不如尝试治人。而问题的关键是,自己要如何才能从一个文人记者转变成一位商人?两种角色应该怎么调整?

  实际上,陈海早在2002年初就和一位中央大报的高级记者开始运作京华传媒网。当时已是著名门户网站新浪网传媒论坛总版主的陈海,一直在思索开拓京华传媒网发展之路的切入点。他曾经和某门户网站联系,表明自己希望承包一个频道,但却没有得到回应。

  陈海清楚地知道,他手里所拥有的媒体资源才是他最重要的资本。但如何将这些资源最优整合以使其转变为切实的经济效益,他还没有答案。2003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和《数字传媒》杂志合作,兼任杂志主编。

  这一年,陈海整合新浪网、京华传媒网和《数字传媒》杂志等业界资源,采取网上和网下互动的形式,成功策划了“新浪—京华传媒新年论坛”,并在新浪网上现场直播。他不动声色地利用自己的关系请来媒体领域几位重量级的人物,论坛活动一时间声名鹊起,他使网络在传统传媒业界守成了一次漂亮的亮相。而这次论坛的内容则成为《数字传媒》杂志的封面文章,标题为“京华传媒群雄论剑”。陈海又给自己的网站做了个大广告。

  尝到甜头的陈海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继续策划“京华传媒论坛”。“做论坛基本上是公益性的,不挣钱,只是希望能把它做成一个品牌。”面对外界的疑惑,陈海这样解释道。他已经意识到,在互联网领域,内容、技术、市场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三驾马车”,创业就是要保证这三个团队里都有强有力的灵魂人物。而除了在技术方面他不占优势外,在内容和市场方面,他基本上可以独挡一面,几年媒体记者的从业经历无疑给予他独特的竞争优势。

  创业感悟

  对于这些青年创业者,陈海给出了这样的忠告:找准定位是关键所在。要学会把现有的资源列在一张表上,认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优势、哪些是自己的劣势;要用五年后的市场眼光考察今天的市场,准确评估所选项目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再决定做什么、怎么做。

  说起自己的创业动力,陈海颇有感慨,陈海很清楚不同身份定位的差别:同样一位社会名流,当你以记者身份采访他时,他会很客气;但当你以一个网站小老板的身份面对他时,他的口气马上就不一样了—多了一些威严和其他因素。所以陈海要求自己,必须尽快把京华传媒网做大,以取得平等的对话权。

  京华传媒网最初走的是一条“网上造品牌,网下挣钱”的路子。网站能够自己造血,基本上还是依靠由网上延伸到网下的公关、出版等业务。几年来,陈海已记不清京华传媒网进行了多少次小规模的改版。而陈海对网站进行的最大一次改版是在2005年初。他首次正式在业界推出传媒商务的概念,并在半年内与新华网成功实现结盟—这正式确定了京华传媒网在业界的领袖地位。各类第三方数据统计表明,在全球传媒类网站排名中,京华传媒网已经位列中国传媒类网站的第一位。

  “要做就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京华传媒网站一定要做到业界中的最大、最强。我们已经做到了第一,但是我们还要把第二名远远地甩在后面。”在做完最新一轮的改版后,踌躇满志的陈海立下豪言壮语。

  “我们没赶上互联网热潮,所幸的是,我们赶上了传媒热潮。”对陈海来说,2005年是京华传媒网“井喷”式发展的关键一年。风险投资到位后,京华传媒网将在业界进行一系列的并购与合作,打造由综合门户网站、行业门户网站、行业平面媒体共同组成的传媒商务旗舰。

  现在,成天忙忙碌碌的陈海除了经营自己的网络公司外,还在一所著名大学读传媒EMBA,并且继续在几家有相当影响力的报刊开设财经人物专栏。“以前我是以写专栏为主,以做网站为辅;现在我是以网站创业为主,以写专栏为辅。”陈海开玩笑说,以前自己是写别人的创业故事,现在他是在用行动书写自己的创业故事。

  2005年的夏天炎热而漫长,陈海的事业也同样热火朝天。一个专门从事创业服务的机构—“创业新天地”邀请陈海作为演讲嘉宾出席沙龙活动。陈海第一次系统梳理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参加沙龙活动的还有许多著名高校创业社团的学生领袖以及一些大学毕业就开办公司的创业者。对于这些青年创业者,陈海给出了这样的忠告:找准定位是关键所在。要学会把现有的资源列在一张表上,认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优势、哪些是自己的劣势;要用五年后的市场眼光考察今天的市场,准确评估所选项目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再决定做什么、怎么做。

  一些大学生在创业时首先想到的是资金问题,认为融资不成功就无法运作项目。“那只能说明你创业的定位不准,所选择的项目不够完善。投资者都很聪明,只要有收益,他们不会不投资。”陈海的脸上绽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他指着头向大家示意:“最好的创业资本在这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9,4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