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正文

为何我们的大学越来越功利:大学没有理想

http://www.sina.com.cn 2005/12/02 14:53  中国青年报

  大学没有理想就如同法院没有公平一样可悲

  董云川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我们今天的大学并不值得乐观。”

  “今天的大学什么都关心,谈经费、谈人事、谈机构,就是不谈教育本身,尽管大学
的会议都以‘教学中心’作为开场白;今天的教师什么都关心,讲社会、怨待遇、叹机遇,就是不讲课程本身,尽管每天上课都带着以不变应万变的讲稿。”他指出,如今,商品化、世俗化之风充斥校园,吞噬着自由清新的学术空气;政策或口号成为大学发展的惟一精神支柱;许多大学因思想和一流的科技成就匮乏而等同于职业中专。只因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紧缺会计,各校就一窝蜂造就了许多“只能”做会计而不是“能”做会计的毕业生,也有很多大学没有搞懂一些就业岗位的相对饱和,并不等于这一学科的必要性已丧失。

  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但目前人们难以对“高级”二字当真,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有许多问题。很多学校培养的高级人才既不出思想也不出力气,在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人群中,技术精英、思想精英、管理精英、市场精英已成稀薄之势,与高等教育产出的毕业生规模形成反差。

  “这是大学本性流失的一种表现,被动适应或表面适应社会。大学以及大学所培养的人从来就应站在社会的前沿。”董云川说:“当有人认为大学除了能发文凭外可有可无时,大学就该反省自己存在的价值了;当有人认为教师仅仅是一群能给出考试分数的说教者时,教师就该反省自己存在的价值了。”

  他指出,当今的原创思想越来越少,“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大学未来的危险倾向莫过于学术的仿真现象”。他说,如今,学术现象和学术真实混为一谈,铺天盖地的科研成果在繁荣之下却是苍白的。科学研究都用数字表现。学术之象重于学术之实,学术之表掩盖学术之本。浩如烟海的学术大多外不及社会生活,内不及科学人文。其基本目的是评职称,基本读者是自己,基本作用是废纸,基本归属是档案柜。

  “跑”项目、“走”基地、“评”先进、“迎”专家比建基地、做项目、研学术、求至理更关键。“跑”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迅速普及的词汇和常规动作,“跑基地”、“跑点”、“跑项目”、“跑学科”、“跑指标”、“跑专家”,大学在“跑步”前进的同时逐步沦为指标的奴隶。人们动用强有力的指标体系,培育基地、表彰先进、评审项目、评价学校,各高校无不重视并全力关注。

  “高校在不得不对付指标的同时也不能当真。因为指标是可以变换的,古今中外著名大学从来就不是靠评奖获得殊荣,真正的‘优秀’从来就不是‘文件’或‘规定’的结果,‘名师’和‘大师’也不是任命的结果。品位和特色都不是评出来的。”董云川说。

  大学精神本来源于文化,弥漫于校园,存在于学生、学者、学会及学术之间。但是当今的大学拷贝出文化包装的趋势,大学精神与文化理想被符号所替代。董云川指出,到底是先有“校训”和“理念”,还是先有“行动”和“实践”?是否先找出一个高深的校训,就能办出一流的大学?最好的大学并不是先集聚一帮学者研究所谓的“文化”就形成了真正的文化?最有文化色彩的大学并没有在校园里挂满了标语或墙上贴满了训诫。总之,当前的大学不缺“文化”的表述,而缺文化的灵魂。

  “大学没有理想就如同法院没有公平一样可悲。”他说:“大学精神和本性一旦流失过度,大学也就必然走向虚化和坍塌,大学教育也必将变味。”

  “我们必须反思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何需要学者,为何需要大学?人要有精神,大学更需要精神。大学的生存法则,永远不能偏离高、精、博、新的特色和独善其身的气质。只有这样,才能让政府依依不舍,让大众仰慕追随。大学如果连自己都拯救不了,它还能拯救谁?”董云川说:“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像行政改革一样,上半年改革下半年见成效。高等教育的转变需要漫长的周期。我们一定要有耐心。”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