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关注复旦面试招生 > 正文

高考状元:当年如此招生高考会很轻松

http://www.sina.com.cn 2006/04/04 16:57  信息时报

  高考状元说 当年如此招生高考会很轻松

  王凝是广东2005年高考状元,昨日,记者电话联系到远在北京大学的她。刚听完记者的介绍,王凝就抢着说:“我已经知道这事了,真得很不错啊,如果我们当初也能实行这样的招生模式,那高考就会轻松很多,不过这样也就不会有‘状元’之说了”。

  王凝认为,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体现,对部分考生是很有利的。这种模式无形之中给考生增加了一次机会,因为即使面试不合格,他还可以继续参加高考,避免了因为面试发挥失常而导致高考落榜的情景。但她也提出,这种模式在地域和标准上可能会有失公平,因为面试的地点定在上海,对于生活在上海郊区和农村的考生来说,为了要参加这次考试会花费车费、住宿费等大量费用,也会影响他们现场的发挥。另外,这个选拔模式的标准是否客观,能不能全面地展现考生的真实水平,也有待验证。

  中学校长说 中学应给学生更多自主空间

  华师附中校长吴颖民在接受采访时认为,

复旦、交大能在选拔学生中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是新中国高校招生方式的一次重大突破。自主招生搞了多年,但以前不管怎么“自主”,都必须以高考成绩上线为基点,要是高考中连出档线都上不了,就算高校肯录取你,当地教育部门也不会给你投档。而这次通过复旦、交大面试后自主录取的学生,虽然还是要参加高考,但高考成绩已不影响考生的录取,只会影响考生入学后的奖学金和专业的选择。“这就是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人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看待,毕竟它代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吴颖民说,高校招生不再看中高考一个指标,而是对考生特长发展、综合素质等也有专门的要求,中学应该看到这一点,按照国家新课改要求,开好必修课、选修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与教学,还应该注重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发展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教育部门说 广州学生能适应高校新招生方式

  广州招生办有关人士认为,在一个地区、少数学校这么做,可以起到考察学生素质的作用,也能有利于学校选拔人才。如果能在具体操作中保证公平公正,这种高校招生方式确实是较好的方式之一。

  越秀区教育局一人士表示,以高校面试作为主要依据录取学生,虽然招生成本大了,考生奔波了,但对提高学生素质有较好作用。这种招生方式适合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该人士认为,广州素质教育开展得不错,广州学生并没有读死书,能学能玩,视野开阔,尤其在英语能力等方面整体都不错,综合素质较强,能适应新的高校招生方式的发展。

  广东华南科教研究所所长谢国生也认为,高校不再以高考作为唯一招生依据,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利于培养其成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才。高校招生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中学教学也应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及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

  记者手记 高校自主招生不宜大范围推广

  采访中,广州教育界人士认为,由于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高校招生以面试为主在小范围操作能促进选拔人才,但大范围推广不太现实。

  有关人士认为,如果一个地区好几所学校都这样选拔,虽然对学校选拔人才来说是好事,但对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会增加不少麻烦,比如参加了A校的面试,又要参加B校的面试,反倒不如一次统一考试简单方便;而国家这么大,如果都这么面试选拔学生,每年高考时学生又要“全国大迁徙”了,这样特别是对农村地区的学生不公平,假如要报考城市的高校,如果没有路费,或者没有条件去面试,岂不是失去了入学的机会?因此,新的高校招生模式如何能有效推广,是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也有教育界人士指出,高考只是对一个人的某一方面进行考核,根本不能证明一个人的能力。但是,在当前国情下,应试教育是一个权宜之计。随着时代的发展趋势,高考是迟早要取消的。为了避免当前的高考制度导致人才的流失,为了弥补偏才生不能接受高等教育这个遗憾,教育界才出台了“自主招生”。

  中国当前环境下,可以尝试多种招生模式并存。在一些名校、经济较发达地区,采取以面试为主的自主招生,学校选拔适合自己的人才;同时全国照样举行统一的高等考试,作为当前教育资源有限、经济发展不平衡时期,大多数学生能入读高校的方式。

  据介绍,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也大多是将两者结合,即大学自主招生与全国统一考试结合,但无论哪种选拔方式,面试都是一个必要环节,这也跟他们的经济发展、教育资源发展程度有关。(作者:薛冰 祝勇 张索清)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