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关注复旦面试招生 > 正文

红网:复旦面试不应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的范本

http://www.sina.com.cn 2006/04/10 10:42  红网

  复旦大学面试招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4月1日至2日,上海市1185名考生参加了复旦大学组织的“面试”,300名考生将最终榜上有名。

  这是复旦大学实行自主招生以来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坚称,此举为“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

  复旦大学通过“面试”录取新生,彻底摒弃了我国已实施多年的高考笔试制度,从而为该校10%的自主招生画上了句号。以面试代替笔试,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挑战;面试录取新生,是复旦大学对高考改革作出的一次探索和尝试。此法既让人们感受到了高考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也为广大考生打开了“一扇门窗”。相对而言,自主招生让高校招生的针对性更强,考生较之传统高考也有了更多发挥自己“长处”的余地和空间。

  纵观复旦面试,仍然可以发现其软肋和硬伤。脱离高考分数通过面试录取考生,面试成绩自然成了录取考生的主要依据。虽然还将考察考生在高中阶段的表现和成绩,但也仅仅是参考。复旦面试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身”变成了“一面定终身”,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变化。学校与考生之间实现了面对面的交流,但学校和考生双方也很难避开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主观因素在所难免。

  复旦大学实行面试招生,旨在突破“一张再好的试卷也无法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的问题。

  从媒体披露的诸如“上海有多少家理发店?”、“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矛盾,你有何观点和看法?”、“不少媒体披露过医生收红包的事件,对于医德问题,你有何看法,应如何避免‘红包事件’发生?”等试题来看,复旦面试的范围、力度早已超出了对高中学生应知应会水平,而与公司求职招考、

公务员考试中的面试具有异曲同工的惊人相似。感叹之余,诧异非常!学校对考生的定位出现偏差,复旦面试像是在招考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把高中毕业生当成了大中专毕业生来接受面试,“拔苗助长”搞错了对象。其次是学校对自己的定位出现失误,选拔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应该是组织人事部门的事情。大学的责任就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就在于传授各类专业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办学不在同一层次,一个属于国民基础教育,一个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人才的全面培养。自然考核的侧重点也就在有所不同。

  集中面试是惠及各科成绩优异的考生,还是天平失衡的迁就少数能通过面试的“特质”考生?个中隐情,实难述说。脱离高考

分数线录取考生,无论学校采取什么手段,都难免会给人以舍本求末、丢了西瓜捡到芝麻的感觉。高考由绝对清晰的笔试变成相对模糊的面试,虽说也能像
清华大学
当年慧眼识珠相中吴晗(历史学家)和钱钟书(作家),但毕竟是个别。更何况吴晗报考清华时数学考分为零分,钱钟书报考清华时数学也只考了15分。按复旦的面试之法,此二人也只能名落孙山,榜下有名。照此下去,以貌取人、以质取人与素质教育之间,也终究难闹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儿。

  由于受教育程度与经济发展、贫富差距的不同,教育的公平性也受到了相应的制约和影响。面试及其模糊面试的本身,更加剧了教育的这种不平等性。贫困山区的孩子无论在信息、形象和特质方面,都将普遍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的考生,并将进入教育不平等所带来的恶性循环。越穷越读不了书,越读不了书越穷。更何况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正之风等因素的长期存在,高校面试也仅成了贫困山区孩子的一种“美好奢望”。

  国内外,大学教育和大学招生模式都是影响高中课程建设、评价标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复旦面试一旦形成模式,必然对我国现有的高中教育产生一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至少考生在高中毕业时在达到现有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同时,还需完成诸如《面试指南》、《大学生能力倾向测试》、《申论》之类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的学习,甚至潜心研究。否则,面试又将是他们通往复旦的“拦路虎”。

  国情所至,既要借鉴先进经验,又要切合中国国情,标新立异与急功近利并不能解决高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相反,还会给传统的高考制度带来罹难。惟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集中面试与统一高考,孰是孰非,不言自明。复旦面试,是勇气,是创举,对考生而言毕竟是多了一种选择方式。脱离高考分数直接录取考生,能否最终实现社会、高校和考生之间的“三赢”,尚需时年和实践的检验。

  因此,复旦面试不应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的范本。(作者:陈建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