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一年里都处在劳动力匮乏状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4/20 17:45 南方都市报 | |||||||||
【泥巴、老人和狗】 村庄一年里都处在劳动力匮乏状态
年轻人倾巢而出,村庄像被抽空了一样。"在农村,你惟一能看到的,就是泥巴和老人,还有狗。"一个叫刘云芳的78岁老太太说。 两年前,她的儿子儿媳和两个分别为18岁和20岁的孙子到上海打工,留下5个人的田土,老人一个人耕种。 由于严重缺乏劳动力,大量土地开始荒芜,在永驻村4队,一个只有50户居民的小山坡,如今剩下的不到20人。3年前这里涌入大量三峡库区移民后,每个人只有3分多土地,但仍有半数以上的田地里长满蒿草。"长时间不播种,土地会越来越贫瘠。"刘云芳说。 这样的景象在涪陵区已经习以为常。从焦石镇回涪陵城区的路上,在一块盘山梯田里,两位70多岁的老夫妻,用裂开的松树皮一样的枯手代替牛耕,一锄头一锄头将土地翻新。除了干活,在闲余的时间里,老人们拢成团扯谈,这已经成为他们打发时间的有效方法。 改变的还有观念,留守土地的老人们认为,大多数放弃学业的青少年,都是为了生计而不得不跋涉到离家千里的异乡去,否则的话,他们的家将面临与郭云明一样的困境。 因此,在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的悲情,丈夫离开妻子,儿子离开父母。42岁的张兴文也在为女儿外出打工的日期作准备,他是一个船舵工,在水上漂泊了一辈子,拿着800元钱一个月的薪水。 他抱怨说,村里招商引资引进了一个沥青化工厂,却没有优先安排当地的劳动力,钱多少无所谓,哪怕是300块钱一个月,对于这些上了岁数的人,在家门口工作总比在外面奔波好。过几天,他要去送高三退学回家的女儿到广州打工,因为,"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了"。 新的苗头也在潜移默化中出现。打工者离开农村后,带来工商业的反哺又促成了农村最后的现代化和环境的改善。在涪陵区最偏远的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大木乡,一条平坦的水泥路,穿过12座桥,沿着60公里的山路修进了村子。在这里,中国联通的宣传广告已经贴在了墙上;屋子的楼顶出现了白色锅盖一样的电视接收器;一条通向更远的新的公路即将动工;乡政府准备引进一笔资金,开采武陵山上丰富的煤矿资源。而所有的资金都来自当地外出打工发了财的村民。 3月3日上午10点,大木乡党委和乡政府宣布了最新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其中重要的部分就是"鼓励读书"。从2006年开始:"每年对户籍是大木乡农村户口的学生,升入全国排名前10位高等学校的,一个学生奖5万元!" 与此同时,一项重要的奖项更令村民兴奋:十个靠自身勤奋努力拼搏最后成功的打工者的事迹,用大红纸海报贴在大木中心学校校门口的宣传栏里。村民争相传阅。 这些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优秀打工者当中,只有1名读过大学,其他的基本上都是初中毕业即外出打工。如今,他们年收入都在50万以上,这已经超过了整个大木乡一年的财政收入。 一个名叫李智慧的女孩,"几乎成了村民教育子女的榜样。"年仅25岁的她,高中毕业后走南闯北,通过自身努力,如今在北京创办了一家科技公司。去年,她一次性带走了家乡8个刚刚初高中毕业的年轻人。走的时候,政府还开了热闹的欢送会。 出台重奖教育政策的大木乡党委书记黎新平,很长时间内陷入"重视知识振兴教育"和"外出打工发展经济"的矛盾中,两者不能平衡,他承认,现实让村民不得不目光短浅。 "重奖大学生提高村民素质是一方面,但如果按照标准,大木乡有史以来,几乎没有一个人能拿走5万元的奖金,对于这些贫困山区来说,考大学已经很稀少,何况全国前10名的重点大学。"但"外出打工,富了不忘乡亲,只要一个人出来了,肯定会带动一大帮人,比起那些空乏的口号,这种致富方式更适合当下农村。"因此,后者的号召力远远超过了前者。 上周六,一个老乡聚会在深圳举行。其间,一名同学有感而发:"当年要是读大学,现在会是怎样?"大家纷纷猜测。有的说"可能当白领了,现在正坐在经贸大厦办公室里上网";有的说"可能考上公务员,进政府当官,家里人也跟着发达了";也有人反对,"可能跟外面的大学生一样,正挤在10元小店里,没日没夜地找工作呢"。只有谭美军默不作声,高中毕业出来打工的他,现在在东莞一家空调厂当质检员,每个月拿着2500多元的薪水,除了供自己花销,每个月还能寄1500多元给父母。他开始觉得,当名质检员也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