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自述:论文换食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11/17 11:31 中国青年报 | |||||||||
倪雯(研三学生) 我是华东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的文科研究生。刚入校的时候,就听说理工科研一学生会在国家补助之外还有数额不等的助研费,我们学院因为比较穷,助研要到研二才开始有。 就在我盼着研二快点到来的研一下学期,2005年2月,院领导突然宣称院里许多研究生
按照这个计划,2005年上半年我们院只有不到15%的申请学生得到了助研岗位。2005年下半年,另外一个学院的部分系也开始向我们学院看齐。 那几个月,师兄师姐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还要不要人活了?”他们原本从研二便可以不再向父母伸手要钱,但“论文换食品”计划的实施,突然让他们的生活费只剩下国家每月给的200元,一夜之间,他们又变成了“啃老”一族。 那段时间,BBS的签名档上随处可见“营养不足,睡眠缺乏”、“向21世纪的不健康人才目标看齐!”等自我调侃的话语。每当新学期快开始的时候,发表了论文的和没发表论文的同学就出现了明显的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景象。 平心而论,这次“论文换食品”计划确实让很多原本抱有“混过研究生”想法的同学有所收敛,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可是,理工科的论文需要积累,商管人文的论文难道就不需要积累吗?况且论文投稿还有少则3个月多则半年的审稿期。 曾经有同学根据“论文换食品”计划大胆预测了第二年的情况:首先,商学院的论文发表数量狂涨300%,紧接着发现N篇有问题;其次,商学院研究生失去助研,只好自研(自个儿玩去吧);第三,商学院不合格的85%研究生,报到后直接回家,写完文章,来答辩。 现在,一年多过去了,现实的情况是:没有钱也没有权的商管人文研究生,拿着每月200元的生活费,闭门不出地闷头研究,仿佛这是我们的学术精神。研一的想,人家研二都没有钱;研二的说,研三都没钱;研三的反正要工作了,也就释然了…… 一两个学生达不到助研的标准很正常,可是85%的学生不合格,真的就是学生的责任?平时,我们待在网吧一样的实验室(有些导师连实验室都没有)里,鲜有导师的指导,也缺乏专业相关项目的锻炼,只是闷头空想自己的论文,投完论文等待着交版面费的通知。当我们发了文章,拿到助研,终于可以无忧无虑地去做研究时,又即将毕业了。 商管人文的同学确实没有理工科专业同学发表的论文多,可是,我们获得实践项目的机会同样没有他们多,在这样一种需要实践的研究学科里,又让大家怎样去做研究、发论文呢?以卡住我们的粮食来源来要求我们多发论文的激励机制,又是否真正加强了大家的研究能力?去年,一位毕业生师兄这样述说自己的面试遭遇:面试官拿起简历看了一遍说:“你这些经历似乎没有与专业相关的。你这3年研究生都做了什么研究?你的专业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他被问得张口结舌。 现在,我也快要毕业了,我的论文终于在研三时换来了食品,可是这样一篇在实验室里做出的论文,又能为我换来多少未来的食品呢?希望我们的学弟学妹们能有比我们宽松的研究环境,让他们可以真正地发表研究出来的论文,而不用为助研费发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