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诚信面临挑战 自主招生会否成为烫手山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11/29 11:36 光明日报 | |||||||||
背景:2003年,教育部批准了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首批实行自主招生,选拔的对象则主要是重点中学应届毕业生中有特长的学生,人数是招生高校当年招生计划的5%。经过几年的试行,到2006年,自主招生高校已扩大到53所,招生范围则从重点中学扩散到一般高中,对象扩大到所有的考生,有的高校甚至基本不设自主招生的具体门槛。 我国目前存在三条招生渠道,分别是分省市统一考试制度、保送生制度和高校自主招考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950万人,将来考生数量会超过一千万人。 有人预测,自主招生是我国高校从2003年出现的新的招生形式,以多元化考试和录取制度改革为目的的高校自主招生,很可能引发远远比高考竞争更为激烈的争论和关注。由此而引发的由表及里的思考,特别是在记者采访中相关学校除了政策解释外,对于自主招生几乎三缄其口、讳莫如深的态度,使其更加耐人寻味…… 高校自主招生不应是高考的“保险绳” 如今家长和学生争取自主招生机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求保险;二是抱侥幸。 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社长罗金远提供的一组统计数字就非常耐人寻味。这几年,自主招生人数大多未能用达到学校当年计划的5%,多数学校仅在3%左右,而招收的学生有70%以上超过了招生学校当年在计划投放地的正常分数线——也就是说,70%以上的学生并非是通过自主招生而是统一高考进校的。与此同时,相当多的高校又不得不面对“跑单”的尴尬,比如,2004年,通过笔试、面试和最后的考查,湖北省有20多名考生通过了浙江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但当年到浙大报到的仅一人——有十人超过了浙大在湖北的录取分数线而改报了北大、清华等校,其余的则未能达到浙大当年在湖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而未予录取。不仅仅浙大,除北大、清华外的几乎所有自主招生大学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他说,如此一来,自主招生就走上了与设计初衷完全不同的道路,这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有必要对政策设计及其实施进行检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其向本原回归。 高校自主招生从面世起就演变成了高校和考生双方的“保险绳”:一方面,自主招生是招生高校锁定优质生源的保险,各招生学校试图通过自主招生,把优秀学生尽收囊中——自主招生其实是高校争夺优质生源的竞争;另一方面,自主招生也是考生报考优质高校的保险,考生试图通过自主考试锁定心仪的大学。 他说,实行自主招生是改革“大一统”高考体制的有益尝试。由于统一高考从内容到形式的高度“统一性”,导致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无法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拔适合培养的人才;由于其“分数唯一”的录取原则,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求异创新思维,从而导致考生的高度同一。自主招生就是以其考试评价和选拔录取方式的多元化,更加注重对考生的能力、素质的考查,选拔既“适合学校发展”又“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才。 自主招生会成为一个烫手的“山芋”? 不少人认为现在和过去的自主招生并没有太大区别。 2004年,一些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就第一轮高校自主招生问题采访时反映,当时的改革成为一个烫手的“山芋”。在高校,校长们争取自主权,但又拒绝它所带来的麻烦。同时,教育部门放权而又羞羞答答。 某省教育厅的负责人讲,当年自主招生一放就乱,从实施的第二年我们就开始收缩。就像定向生问题,本来是好事,但是后来变了味,由于其中的利益空间,一些中介公司,开始相当数量的作假,把一个指标卖到了数万元。结果,改革播下的龙种,收上来的却是跳蚤。所以当年取消了定向生。 对内部提要求,同时,纪检、监察、公安发公告,但有时就像墙上画老虎。而实际上有近千名学生丧失了机会。 在国外大学的招生都是学校自己分内的事情。从没有像中国这样依靠政府国家的一根指挥棒来,决定千万人的命运。 中国1000多所大学,面向的是几亿人口,实现自主招生的也就50多所。面也很小。况且学校制订了许多的规矩和一大堆的条件,而且还要参加高考,只是分数线下降30到50分,可以问,门槛削低多少?归根到底还是我们的学校太少,我们的教育投入太少。比如像国外的个性化招生,现在想都不敢想。而一刀切还是目前行之有效且相对公平的没有办法的办法,尽管它的弊病很多。 我们未来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标要达到25%,而实际上意味着绝大多数的青年依然与大学无缘。 当时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呼吁,对于自主招生这项改革,不能坐等天上掉馅饼,应当进行开创性的工作,就是应当在自主招生工作中,制订出好学生的选定标准,把有潜质的学生选上来。 在社会诚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的今天,自主招生权不可能完全放开,高考仍然不失为相对合理的一种考试,因为老百姓认为一张卷子相对公开,他们认可。 有人建议应当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和办学自主权,并着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元的评价和录取办法。 有学者呼吁,加强日渐式微的高中毕业考试,使之成为衡量学生高中期间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继续推进省、直辖市、自治区高考自主命题(多样化),逐步放弃国家统一命题的考试制度;全面废除估分报考制度,实行按照成绩自由报考制度,保障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校;实行多元化入学,除了依据高考成绩,还应将高中毕业考试的成绩、面试的成绩等、基础教育阶段的成长记录袋、教师与专家的推荐信等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使各高校有更大的自主空间和权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生;加大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督察力度等。 高考诚信面临挑战 有媒体指出,自主招生意味着高校在招生工作中享有高度的自主权。人们不禁担心:高考竞争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一旦放开高校自主招生权,会不会打破分数线这条维系高考招生公平、公正、公开的“生命线”,给招生腐败提供温床呢? 当年两会期间,针对记者的这个话题,北京大学许智宏校长不否认会有这样的问题。他说,改变完全唯考试分数是从的一贯做法无疑是一个大大的进步,它是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一方面会增加我们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激发高校建立健全自我约束的机制。 然而,华东某省教育厅一人士曾经说,自主招生的程序太复杂,再有就是难以杜绝的权力和金钱关。 学校能否确保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包括向社会公开招生来源计划和招生政策、公开各种政策照顾条件和政策照顾名单、公开录取程序、录取控制分数线、录取进度情况和录取结果。这也应当包括,每个招生工作人员在招生过程中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遵章招生,并接受社会监督。招生工作要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他说,招生学校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近些年,保送生丑闻、特长生丑闻、高考舞弊丑闻频繁见诸报端,学校的诚信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人们担心,赋予的高校自主招生权力,会不会被滥用? 国外高考加能力因素加非学术因素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 诚然高考改革更重要的是它还或明显或隐蔽地涉及到了宏大的社会利益的再分配。 对于传统高考的评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方彤有一定的代表性,高考这种“优者胜、败者汰”的选择性自然有其残酷性的一面,然而在许多国家更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一面。首先,大学不是“大学大学,大家来学”的场所,诚如国外学者所言“并非是每个人都适合这种训练的”。 高考的选择性既然不可或缺,那么,关键问题就应该是尽量保证这种选择的公平性,使赢者赢得理直气壮,输者输得心服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