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会不会影响高考这根指挥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11/29 11:36 光明日报 | |||||||||
要充分注意自主招生对中学教育的影响 高校自主招生扩大到一般中学,招收的对象也扩大到一般考生,有的高校甚至不设报考门槛。 如此一来,中学就被逼上了自主招生的前台。
武汉外国语学校副校长、特级教师陈文国说,自主招生至少从两个方面对中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是教学,招生越自主,评价越多元,人才样式越多,中学正常的教学秩序可能受到的干扰就越大。近年来,高考的导向功能成为社会各界广泛质疑的重点,人们指责统一高考导致了中学对分数的过度追求,学生被困在题海里泅游,个性成长被长期忽视。但是,由于高考的指挥棒功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自主招生可能导致人们对另外一种模式的追求,从而使中学的教学陷入一种新的困境:个性的过分张扬、特长的过度夸张必然导致学生对文化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忽视甚至放弃。这种苗头已经在各地出现。 二是管理,中学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程度越深、参与面越宽,其教育教学管理受影响的程度就越深,受影响的面就越宽——而且这种影响是负面的。由于中学在考生的评价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通常在高校自主招生之前把重点放在了中学的推荐上,放在了中学对其日常学习情况的记载和评价上,为了某一条评语甚至某一分,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等等都成为其“工作”的对象,很多人大有“不到黄河心不甘”的味道,日常管理秩序受到不必要的干扰。 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是中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中学有着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一旦中学的目标和评价受到多方面影响,中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被打乱,中学该如何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计划?比如,2007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是53所,招生的人数是各校计划总数的5%,涉及的可能只有几千个学生,2008年呢?2009年呢?如果招生高校继续增加,如果招生人数继续扩大,如果高校继续加大“特长”和“个性”比重,那么中学将真的无所适从了,标准无序的多样化将是标准的彻底丧失。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副院长钱钟对中学教育的不足有着深刻的感受:一是人才培养体制过于片面性,看重文化成绩,忽视身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和情操培养。二是目前的人才推荐体制过于功利性,据估计,大部分中学向高校递送的推荐学生成绩单被做过手脚;“推良不推优”已经成为校长公开的策略而毫不愧疚。目前的人才评价体制不利于中学的素质教育。中学应对高考的策略简洁而实用,举凡高考科目,必紧抓不放;非考科目与社会活动等,用最少的时间做点表面文章。一些远离城市的学校,白天校门紧锁,自由活动时间甚少。 自主招生会不会影响高考这根指挥棒?中学要做什么?大学要做什么? 他认为,大学应该有一套完善的入学申请程序和评价机制。这样的程序和机制应该相对稳定,且毫无保留地向社会公布,接受和回复考生的咨询;中学应该有一套严格而公开的推荐制度。要确保推荐材料全面客观真实无误。在近期可以采取将推荐名单公之于众的办法(尤其是向名牌院校推荐的名单)。推荐学生的成绩排名、思想品德、社会活动能力及其统计口径应该唯一;政府应该有一套透明而高效的服务和监管措施;大学入学制度改革需要社会的宽容和信任。考生和家长要了解并尊重各高校选才的个性标准。 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胡乐乐认为,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从小学和初中扩展到高中的试验面的不断扩大,我国高中即将进入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阶段。这意味着对根深蒂固的高考进行改革将势在必行,因为现行的高考并不完全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所着力强调的诸多新鲜教育理念的引入、人才培养目标的革新、教学取向的变化、学习方式的转变、评价模式的改变等等这些新课程的基本元素,都要求高考必须得与时俱进地进地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革。 只有高考这一制度得到了必需的改变,新课程改革的全部价值才能真正全部彰显出来。 “我们已经看到了改革的出路与曙光”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副院长钱钟在为本报撰写的文章中指出,上海复旦和交大的面试录取形式是改革开放28年来我国高考改革的重大实验,具备里程碑意义。如果进展顺利,我国的高考录取就将完成两个重大转变,即从工农兵中推荐入学(强调出身),到凭统一高考入学(强调分数)再到凭综合素质入学(强调素质)。 他说,文革后的第一届学生通过高考于1978年2月入学,当时的教师惊呼“多年不见这样(高素质)的学生了”。统一高考在带给高校生源质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得应试教育之风愈刮愈猛,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身体素质明显下降。2002年,江苏省推出自主招生试验,允许有条件的高校择优招收有特长的学生,但是仍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自主招生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来自三个方面的挫折和困难:一是诚信缺失导致的轻率违诺、高分逃逸现象较为常见;二是中学的“片追”策略,推良不推优;三是社会的压力,说情腐败风气不断考验高校的原则性和坚定性。2006年上海两校对录取体制进行的实验,在人才评价定位,录取主体回归方面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 在当代中国实施了20多年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其主要弊端为人诟病,第一,这种全国统一进行的、单一的书面考试的形式,不利于创新性、个性化人才的选拔,并导致了基础教育中片面的知识教育倾向盛行;第二,现行高考制度加剧、激化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之间的竞争,对青少年学生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沉重的学习负担,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 有人分析,高考给青少年所带来的过大的竞争压力,其实根源并不在于高考制度本身;至于前者,即现行考试制度和方法自身的缺陷,人们并非没有认识到,也不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这些替代的办法在我国现阶段还无法全面付诸实施。由此可见,现行高考制度出现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我们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单靠教育工作者或考试工作者一个方面的努力,是不可能根治高考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的。高考对于其本应遵循的教育宗旨的复归,最终还需依赖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高考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教育考试,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技术、方式或手段,而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制度,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加强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组成部分。 因此,考试制度改革与创新不能单打独进,必须与整个时代、社会以及教育自身的制度建设同步推进。 同整个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相似,高考制度改革目前也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我们不能过于理想化。”黄冈师范学院学报副主编、研究员袁小鹏说:“关于高考,我们已经讨论得太多太久了。首先,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不懈努力,当今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思想认识基础和社会环境,并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和应然的目标发展。可以说,我们已经看到了关于高考改革的出路与曙光!”(记者 朱振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