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热烈回应老师自责帖:我们不是不可救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12/08 11:50 中国青年报 | |||||||||
记者:彭冰 《一个老师的自责、道歉与思考》在网上出现后,很多学生自发跟帖对校内不文明现象进行反思,并对自身存在的弱点与性格缺陷进行剖析,表示要“谨记老师的教诲”。对这样一种效果,有人感叹,一封教师《自责》帖,竟胜过多少堂思想道德教育课。
“谢谢老师给我们提的意见,我已经大四了,马上要走向社会,我会铭记老师这么良苦用心的话。”“这位老师很不错!作为生活在中国的年轻人的一分子,我也感觉到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思想了,包括自己!社会的错也好,还是自己的错也好,都应该在做事情之前好好想想!”“老师,有时我也过得比较散漫,不喜欢被约束得太死,但是没有规矩哪有自由?我一定会改掉我常常无所谓的坏毛病。”…… 看到学生们的热情回帖,当初发《自责》帖的厚德老师也非常感动,他对记者说:“少数大学生的行为,导致社会对大学生群体产生许多负面评价,认为当代大学生道德水准严重滑坡,是‘垮掉的一代’。其实,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大学生群体也是摒弃这些不健康东西的,他们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有非常积极的诉求,希望在小事上也能体现自己的文明程度。只要从善意的角度出发,有一颗诚挚的心,并采用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就会激发出强烈的正面回应。” 该校文学院的杜同学,如此对记者阐述她推崇《自责》帖的理由:“没有假大空,没有道貌岸然,立足于实际,一片赤诚,严慈相济,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法学院的张同学说:“学生犯了错,多数老师不是横加训斥,就是放任自流,缺乏对学生真正的爱与关怀。而这位老师真诚、善良、谦逊、宽容、有爱心、有责任心,首先从心底赢得了我们的尊重。”物理学院的王同学则说:“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讲大道理,入耳不入心,但利用网络与学生平等沟通,互相感应,就会擦出火花,产生共鸣。恕我直言,会教书的老师很多,既会教书又善育人的老师不是很多。” “我相信他决不是第一位遇见‘学生上课说话’的老师,也不是惟一的一位。”另一位同学语气激动。“那么其他遇见此类事情的老师又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难道只会气愤地在事后责骂一句‘现在的学生素质太差了!’?难道这就是教师的职责?你们是否做过如同这位老师的尝试?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难道只是学生自己的原因吗?如果每一位老师都怀着高度的责任心,尝试着用另一种教育方式来教诲他的学生,校园氛围可能就会得到大大的改善。请老师们都拿出你们的爱心和耐心,不要轻易放弃学生。我们不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群体。” 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学生看到《自责》帖的第一反应都是连呼“这样的好老师太少了”! 为什么学生们会有如此一致的强烈感叹?针对这一情形,吉林省学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沈健表示,“不能否认,当前有不少老师心态浮躁,‘教我的课,挣我的钱’,责任心不足,以致‘一下课,夹包就走’成了高校里的经典场景,教师和学生普遍缺乏沟通,能在授课之余沉静地坐下来,与学生真诚交流如何做人的老师,凤毛麟角。” 想起一位老师曾经对记者抱怨,说有的学生在晚上很晚的时候,或者是在周六、周日给老师打电话,也不顾及老师忙不忙、是否在休息,“让学生到了上班时间再打,学生还不高兴”;另一位中文系老师对记者夸耀他工作效率如何高,批阅学生论文如同开水滚鸡,“唰唰唰,几分钟就撸出来一个”;还有一位外语系老师诉苦说:“一周校内校外上20多节课,还要写论文评职称,哪有时间备课?再说,老师累得够呛,学生也听不进去,备不备课都一样。” “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厚德老师告诉记者,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书育人,要靠学术大师,也要靠那些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润物无声的普通教师,学生们的质问与感慨,值得每一位“为人师者”认真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