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过度关注带来情感伤害 自尊自然塑造健全人格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7日 14:28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 韩辉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贫困大学生的话题在各类媒体上引起了沸沸扬扬的争论,不久前我参与凤凰卫视一次谈话节目的讨论时,深深体会到人们对贫困大学生的热切关注,同时,也强烈感受到刻意聚焦、过度关注给他们造成的沉重心理压力甚至是自尊的伤害。

  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其本意无疑出自仁爱和关怀之心,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人们往往关注过了头,以致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是容易以点带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仅凭对自己所接触或帮助过的个别贫困生的了解,来评论和判断整个群体,把个别化的问题引申为群体性的问题,从而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引发过度关注。更有甚者,有些人会针对个别贫困生不尽如人意的行为,对贫困生群体做出消极的道德判断,要求他们签订“道德协议”,履行“感恩规定”,从而由过度关注演变为情感伤害。

  二是习惯自以为是。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社会经验不同,一些没有经历过贫困的人,很难真正体会贫困生内心的感受,自然就难以做到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因此,人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认为美好的方式表达关注,然而这种方式可能恰恰是贫困生不喜欢甚至不能接受的。

  那么,贫困生的内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认为,作为多元社会的一分子,贫困生群体的生活和心态也像万花筒,复杂而多样。

  对于大多数贫困生而言,除了因经济贫困可能遭遇暂时的困难外,他们和普通的大学生一样,也经历着大学生活的阳光和雨露,感悟着成长的青涩和喜悦。

  文章中的几位贫困生,有的通过专心读书苦练内功,有的积极投身实践摸爬滚打,也有的选择“恋爱必修课”采摘爱情花朵,这些不都是普通大学生常态生活的缩影吗?他们的生活轨迹,折射出一种自尊而自然的心态:坦然面对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因此感到心灵和精神上的贫困,更无个人尊严和价值的缺失;乐观向上的学习、努力奋斗的意志和平静淡定的态度是他们的价值追求和心灵归宿。因此,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得豁达、自然而淡定。生活中大多数贫困生都具有这样的心态,他们过着常态的大学生活。

  当然,我们还会接触到不同的贫困生,有默默忍耐、寻求补偿的,还有消极退缩、愤世嫉俗的。

  前一种可以说是自尊而又自卑的心态。他们认为虽然物质的贫困并不代表精神的贫乏,但却影响到做人的价值和尊严。因此,他们会带着一些忍辱负重的心情默默做事,努力补偿因贫困造成的价值和尊严的缺失。

  后一种是过度自卑的心态。他们认为物质贫困让自己变成了“乞丐”,会遭到人们的歧视,贫困就像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因此,他们通常会表现得比较消极,认为社会的捐助是对他们的一种合理补偿,接受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这种心态不能及时调整,就会产生循环累积效应,可能导致抑郁、孤僻、偏激、敌对以及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

  那么,对多样心态的贫困生如何给予适度关注?贫困生又该如何自我关注,调适自己的心态呢?

  首先,要换位思考,以平常心对待贫困生。如果我们能够尽量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像理解普通大学生那样真正理解贫困生的心态和感受,就自然会以平等、关爱的平常心对待他们,他们也能平静、释然地继续自己的生活。对于极少数因贫困心存自卑的学生,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帮助,不但在经济上给予适当支持,而且要在学习、生活、个性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上给予正面引导,帮助他们达到一种豁达、自然而淡定的心理状态。

  其次,贫困生要自我关注,积极自信。多样心态和表现的贫困生,其实反映出处在青年早期的大学生群体普遍的一个心理发展主题——自我意识的独立。对那些默默忍耐和心态消极的贫困生而言,一方面要自我关注,反思过往丰富而充满感慨的经验,从中获得对贫困、对自己以及他人全面而积极的认知,能够乐观向上地面对生活中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展,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寻求专业帮助等多种方法,培养社会兴趣,挖掘自身潜能,提高个人自信心,塑造健全人格。

  最后,希望贫困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撑起一片蓝天,在生活中一起沐浴成长的风雨和阳光。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