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诚信考试”是一道社会考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5日 11:55   每日新报

  刘宏伟

  昨天,本市某中学初一年级进行期中考试,6个班的孩子签下诚信保证书,在无人监考的状态下完成考试。

  没有监考老师,没有摄像头等任何监督设备,完全依靠学生自觉答题,这就是传说中的“诚信考试”。一天的考试结束了,德育处的老师说,学生们做得都很好。“做得很好”的意思是同学们都很遵守考场纪律,无人作弊。“做得很好”并不代表“考得很好”,如果遇到难题,孩子们只能空着,那么考试成绩说不定很差。不过,老师的赞许已经宣告了孩子们的成功:他们也许没能战胜考题,但他们已经战胜了自己。

  在种种考试作弊行为屡禁不止甚至蔚然成风的时候,“诚信考试”颇能考验人们的想象力,当然,也很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去年,北京21万名自考生报考时填写了《诚信考试承诺书》;各地大学生四、六级英语考试也要签署同样的承诺书。有的学校虽然没有对“诚信承诺书”做强制要求,却总在考前发出诚信考试的倡议书,内容多是“孟子云:人无信则不立”、“作弊者不仅丢掉了自己的诚信,更丢掉了自己做人的尊严”之类的大道理。

  然而诚信承诺书签了,作弊现象仍然此起彼伏,今年年初,山东某高校就有十多名学生因使用手机作弊被开除学籍,而这些学生恰恰是签了承诺书的。难道这些学生不想要“做人的尊严”吗?难道他们不懂得“人无信则不立”的道理吗?当然不是,只是考试及格、拿到学位的诱惑比那些大道理“实在”得多,他们的背信弃义也是“被迫”的。

  只要有诱惑,有利益,作弊现象便不会消失。当然,作弊有被抓的风险,但毕竟也有侥幸的漏网之鱼。既然如此,那些签署并履行了诚信承诺书的学生,和那些在诚信考场中“做得很好”的学生就遭遇了不公平:为什么作弊者的成绩比诚信者高?为什么作弊者能够拿到奖学金而诚信者不能?为什么作弊者的就业和升学机会比诚信者还多?

  当两个水平相当的学生相遇,一方作弊(没被抓)而一方诚信,那么这种关于不公平的假设就是成立的,而且,这样继续竞争下去,作弊者将继续铤而走险,而诚信者很可能主动丢掉自己的诚信。如果一个好孩子就此变坏,当你质问他时,他会比你还横:我是被逼的!

  不能否认,的确有很多不诚信的人就是“被逼的”,当社会遭遇诚信危机,我们怎能渴望个人独“诚”其身?实际上,一个人诚信一次不难,难的是不受外界影响,永远讲诚信。独“诚”其身有没有可能?当然有可能,但是有个前提,就是我们的社会一定要给诚信者应得的待遇。这是最起码的条件,因为诚信是一种人际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是互相影响和传递的,你投桃,我报李;尔若虞,我必诈。

  回来再看“诚信考试”,除了给这些信守承诺的孩子以口头褒奖,我们还能给他们什么呢?一次期中考试,考验了孩子们的诚信,也丢给了全社会一道考题:我诚信了,你们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