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心理干预:丧子家长和青少年将成重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6日 17:07   南京晨报

  亲眼目睹废墟下亲人的尸体,在断壁残垣中死里逃生……地震中的幸存者如何摆脱恐怖的回忆和失去亲人的悲恸?他们如何建立信心和希望开始新生活?广州医学专家分析,对灾区而言,当务之急是抢救生命以及预防疫情的发生,但同时也要做好后续的心理救援工作,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次生灾害带来的各种伤害。

  震后24小时应着手开展心理救援

  “身体易救,心病难治!灾后24小时即开始心理救援是最佳时机。”广州市脑科医院副院长、广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李洁指出,地震巨大的破坏性不仅表现在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胁和物质损失上,更为长远深重的影响表现在灾民的心理和精神方面。尤其对身临其境的受灾者而言,地震时恐怖的场面、强烈的惊吓以及地震后失去亲人的悲恸,会使其处于一种非正常的心理状态,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产生灾后综合征,对以后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李洁介绍,该院已经将心理救援队集结完毕,随时候命奔赴四川灾区。

  灾民消极情绪或会数年不愈

  根据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相关研究,灾民在特大地震后容易产生如下心理和精神问题:

  在震后当天,人们在物质和心理上都急需帮助,在过后的一段时期内,物质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心理救援的任务更为艰巨。

  灾民产生的抑郁、悲伤、恐惧等消极情绪,在地震刚发生时最为强烈,直到震后一个多月才逐渐得到平复,有个别灾民会数年不愈。

  在地震灾害中遭遇亲友死亡等事件的灾民,如果心理压力长时间不能消除,又缺乏家庭、亲人关怀和支持,可引起激素的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等一系列生理反应,继而引起多种疾病。

  震后灾民的心理认知异常,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对地震传言、谣言更倾向于相信或半信半疑,一部分灾民会出现离家避险、外出逃难、情绪波动等异常反应。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