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丧子家长与青少年将成干预重点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6日 17:07 南京晨报
丧子家长与青少年将成干预重点 据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介绍,这次心理干预的重点人群是青少年和家长。灾区不少学校校舍在地震中倒塌,由于地震发生时正是上课时间,许多学生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侥幸逃过一难的孩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无不对那一幕流露出恐惧的心理。 “灾难发生时,青少年的恐惧感、无助感比成人更强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创伤也更久,但及时接受心理干预的话,效果也比成人更好。”贾福军表示,经历灾难的孩子会表现得冷漠、不爱说话,拒绝和熟人相处,父母丧生的孩子则表现得很自卑。 15%灾民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如何做好这场灾后心理救援工作,帮助幸存者从情感上渡过难关,李洁提出了如下建议: 客观评估:本次特大地震,灾民在灾后不仅会出现悲伤情绪,也有可能出现明显的抑郁、焦虑甚至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其他心理问题。因此,十分有必要及时派出多支心理救援队奔赴现场对灾民进行心理卫生的现场评估。 心理抚慰:心理救援队赶赴灾区及时做好幸存者的安抚工作,让他们悲痛的情感有所释放、有所宣泄。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将会大大有利于减少震后出现的心理卫生问题。有研究表明,有近90%的成人至少经历过一次创伤性事件,但只有15%的受灾人群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这里社会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立希望感: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心理安慰和社会支持,逐步建立起幸存者面对现实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摆脱地震的阴影,恢复灾前的社会功能水平。 最怕出现群体性心理问题 “地震后的心理问题较之地震本身更可怕。”针对汶川地震,昨天,南京市鼓楼医院心理科专家杨海龙提醒,灾后重建时,千万不要忘了重建灾民的“心灵家园”,让他们走出地震留下的伤痛和心理阴影。 杨海龙说,生活中突遭沉重打击,很容易诱发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容易出现四种症状,一是情绪上出现紧张、害怕、焦虑,无法从恐惧中摆脱出来;二是回避、不愿意谈地震,甚至不愿意和别人交流,陷入自闭之中;三是记忆力障碍,因为恐惧而出现失忆,心灵受到重创。最后一个是做噩梦,夜里反复地做着与地震相关的噩梦,不断地被惊醒,如果严重,甚至可能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 “重建家园,不能忘了为灾民重建他们的心灵家园。”杨海龙说,“一个人的心理阴影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出现群体性的心理问题,这种情绪是会传染的。”谈及如何帮助灾民疏导心理时,杨海龙肯定地说,“关爱,尽可能给予更多的关爱。”出现这种情况时,不仅需要医生点对点、面对面地交流,还需要把幸存者召集起来,和医生一起交流,启发他们,消除他们的心理阴影。他预计,经过心理专家的心理干预,让灾民重建他们的心灵家园,可能需要3-6个月时间。“孩子幼小脆弱的心灵可能受到的创痛更大,如果这些创痛无法抹平,将影响他们一生。”杨海龙说,孩子们今后的人生道路还长,一旦遇到挫折,就有可能激发他们年幼遭遇地震时的情绪反应。“孩子的心灵疗伤迫在眉睫”,杨海龙说,在派出各种医疗队援助灾区的同时,有关部门也要考虑派出心理危机干预的专家,帮助灾区的人们重建他们的心灵家园。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