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08年9月1日起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1日 09:54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31日电 题:教育提速奠基民族未来

  新华社记者吴晶

  2008年9月1日,一个必将被历史所铭记的日子——在这一天,中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这是几十年前甚至几年前,许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这个里程碑的背后,是中国教育发展前所未有的大提速:

  2004年,启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7年春,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2007年秋,实施新的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2008年秋,全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一项项力度空前的教育政策惠及民生,温暖民心。

  大国办大教育,每一步都需要非同寻常的决心和勇气。

  “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胡锦涛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温家宝总理作出了铿锵有力的承诺。

  在这样的执政理念下,新时期的中国教育正在书写着气势恢宏的伟大篇章。

  知识的阳光普照偏远乡村

  21世纪初,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已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在西部地区还有410个县,那里地理环境恶劣,大都处于高原地区、高寒山区、深山区、石山区和荒漠区,不仅办学环境恶劣、成本高、条件差,而且接受教育的观念也相对淡薄,距离“两基”的标准还很远。

  “孩子是等不起的,教育是不能等的!”西部贫困地区孩子上学的问题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

  实现教育公平,这是一个敢于直面困难的政府所具有的坚强信心。

  2004年,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正式启动。

  几年间,中央投入100亿元建设8300多所寄宿制学校,解决学生“进得来”的问题;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解决学生“留得住”的问题。

  原来透风的草房、破旧的窑洞,如今变成窗明几净的教室、宽敞干净的食堂和宿舍。“原来我每天来回要走5个小时的山路,现在可以把路上的时间省下来复习功课了”,住在大山脚下的宿舍里,重庆市巫溪县百步小学的周英感到无比开心。

  对于偏远地区而言,还有一项任务属当务之急,就是迅速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问题。

  2003年开始,“远程教育”这项重大工程覆盖了中西部36万所农村中小学。这张看不见的网络,成千百倍地放大了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我爷爷的时代,没有书本,没有笔……在我爸爸的时代,只有小黑板……在我们的时代,只要走进计算机教室,就走出了高山峻岭。”——这是新学期开学,西藏达孜中学的新生写下的入学感言。

  眼界决定高度,高度决定命运。一张网络,悄悄地但深刻地影响着亿万学生,让他们与世界的接触变得如此亲密。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中西部农村师资匮乏的问题,鼓励更多优秀青年终身投入教育事业,2007年秋季,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首批10737名免费师范生已和高校、家乡政府签署协议,承诺毕业后在教育行业内工作10年,其中到县级以下初中和小学服务2年。中央财政还设立专项资金,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截至2007年,3万多名高校毕业生应招到西部攻坚县农村学校任教。

  “两基”攻坚,正迅速改变着中国西部教育。截至2007年底,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我要评论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义务教育 的新闻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