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作者: 郑加良(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
一张铺着蓝色台布的桌面,一台笔记本电脑,加上够喝一下午的一大杯水,电脑上还有一双飞快键字的手。饿了还可以随便到外面吃点爆米花(这已经是现场可以吃到的最好的食物了。)这就是来美国采访大选的外国记者的典型生活。
但这些记者并非无“家”可归。由美国国务院全额资助的外国媒体中心(Foreign Press Center - FPC)专为各外国记者提供了便利的工作场所。中心位于共和党代会(RNC)现场Xcel能源中心内, 紧邻大会现场。在中心内飞快写稿的记者,能听到隔壁麦克风演讲传来的阵阵回声,和来自观众席时断时续的欢呼声。记者不在现场,胜似现场。
据现场媒介公关官员Keith Peterson介绍,今年的民主共和两党大会共吸引了来自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记者前来采访报道。各国记者不按国别分区划块,混合在外国媒体中心里一同工作。
为了适应各类型媒体的需要,外国媒体中心分为平面、电视、电台等区域,同领域多国记者同区工作。分区不是绝对的,Keith工作的这个300多平方米区域,就是一个非典型的工作间。这里多是文字记者,但最后一排有5、6位韩国记者,正在苹果电脑上编排视频节目。
这类的外媒中心模式早在40年前就推出了,美国国务院管辖。不过由于国务院各任长官对这类中心态度不同,所以不是一定建立。比如,最近一次设立外媒中心是在2000年。在2004年的民主共和两党代会就因未获国务院资助没有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工作的外国记者并不需为这寸土寸金的地块支付任何费用。相反,他们还能免费接入互联网宽带,使用中心里的电源,并且每天在中心里还能足不出户地听到各大牌政治人物的吹风会议。
这些政治人物包括议员,麦凯恩竞选团队的顾问,政治议题专家以及资深的媒体评论家。这些人全都是外国媒体中心请过来的, 分别出场回答外国记者的问题。
“记者们会发现这里大有用处,”Keith说。“因为我们帮助他们找到了渠道接近平日他们根本没法接近的人物。
“这是一次公共外交的努力。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民主在各国的传播,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整个大选的进程。”Keith补充说。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服务。新闻资源非常好。不时能见到各类议员,”美国《侨报》驻华盛顿首席记者余东晖说。“昨天麦凯恩竞选团队的外交政策副顾问Kori Schake就来过。”
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这些驻外记者只需在两党党代会开始前,持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及各自媒体的证明公函,向美国国会注册。经审核批准后,国会向各位记者发电子邮件通知他们去拿记者证,然后就是上路。
在RNC的工作的四天,对记者体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余东晖每日需独立完成约一个版面的文章,有时还要承担图片拍摄任务。来自新华社的中国记者杨睛川在过去4天里共完成了30几篇英文稿和10几篇中文稿。
“最长一次,一天要在媒体中心里待上16小时。”杨晴川说。“在美国工作肯定有压力,但这种经历对记者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