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汉语环境四大危机透视(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6日 09:46   中国教育报
中国汉语环境四大危机透视(组图)
漫画:小学生与汉语专家

中国汉语环境四大危机透视(组图)
漫画:网络语言

  为了应对中考、高考,让孩子们克服畏难情绪,语文教师们“发明”了新的应试八股文,以不变应万变。《人民教育》曾刊登一篇文章,所举例子非常典型。有的老师告知学生,开头只要会说一句“屈原向我们走来……”,再加上脑子灵活,就能敷衍变通成文,不论遇到什么题目,均可如法炮制。200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为“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考生可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沉稳……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2005年,题目变为“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的关系”,考生可写:“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兮’,他的出生正是这样一种‘凤头’……当他举身赴汨罗江时,他画出了人生的‘豹尾’……”2006年,题目变为“人与路”,考生可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2007年,题目变为“怀想天空”,考生可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

  孩子们现在的写作范式确实日益单一化、狭窄化,除了上面的应试新八股,有的孩子平时只看“80后”、“90后”写手的文章,只听流行歌星的歌曲,并模仿这样的文笔去练习写作。譬如,郭敬明的小说语言在中小学校园里风靡一时,孩子们群起而仿之,并且蒙过了语文老师的眼睛,得了高分,这更加剧了孩子们语言上浮华、空洞的趋势。最近,上海市举办了一次中学生作文大赛,在收到的1000多份作文中,陶渊明的诗句出现了28次,然而紧跟着周杰伦的歌词出现了24次,周杰伦文风的作文比比皆是,流行文化的偶像即将赶走汉语经典作家,难怪有些媒体称“陶渊明吃起了周杰伦的醋”。更有甚者,不少孩子走下网络,依然在网络语言里沉迷着,将作文搞成密码文本,不经翻译,老师们很难看得懂。

  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汉语正在我们的课堂上渐行渐远,汉语的继承和创新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考验,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曾经无奈地对自己的孩子说:“想写好文章可以跟我学,可想作文拿高分就跟你们老师学。”可以想象,这个孩子能不想作文拿高分吗?而为了拿高分,他不得不掌握那套应试新八股,哪能有“闲心”去考虑自己笔下的文字究竟美不美、真不真?也有许多语文教师明白,鼓励学生多阅读经典作品,在生活中注意积累,加强写作训练的指导,和高考、中考作文保持适当的距离,才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正途,但他们能够从容持久地让孩子们去阅读汉语的经典名著吗?一些语文教师干脆这样建议:孩子们负担太重,没有时间阅读上面所列的经典名著篇目,专家们何不编写教辅,让孩子们多做做题,不要再强迫他们去阅读原著了。你看,这样一来,我们的汉语教育不又回到老路上了吗?

  优美汉语的远离,汉语运用的混乱,这不能全部归咎于我们的语文教师,他们也有自己无能为力的地方,除了应试体制的压抑,校园之外的汉语环境也是到了令人忧心如焚的局面,这不是几个语文教师振臂一呼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譬如,当下社会,人们的语言创造力极其旺盛,新词新语层出不穷,语言也要新陈代谢,这原本是好事,但问题是已经过多过滥,造成了很大的混乱。热爱旅游的人被叫做“驴友”、搞摄影的被叫做“色友”、嫁不出去的则被叫做“剩女”……这些新词新语很受孩子们的追捧,他们在引导不力的情况下,会不加选择地使用。还有一些更可气的,让你看了根本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天津某高楼取名叫“塔玛地”,杭州古街的一家饭馆卖起了“仁(虾仁)肉包子”,有的酒店将“粉丝”改叫“粉头”,一些成语也避免不了被篡改、被扭曲的命运……这些做法无非是为了标新立异,吸引眼球,而眼球经济从来不讲道德,从来不考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考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扬光大。强势的电视文化在这方面也没有令人满意的表现,一些小品通过电视“创造”了不少流行语,可是又缺乏及时的引导和纠正,被孩子们误认为是正确的用法,如“相当地”之类,已被许多孩子当成同类副词中的最高级。一些电视剧的字幕错得十分离谱,大型革命历史剧《历史的天空》将“廉颇老矣,一饭三遗矢”打成“脸谱老爷,一翻三仪式”,要让廉颇听了,非气得吐血不可,观众也是看得一头雾水。这样的电视字幕叫孩子们看得长了,见得次数多了,在头脑里形成定式,再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些专家、教授、作家在写作时也是故弄玄虚,文笔怪异,不求美,不求真,不顾读者能不能够接受,也不顾读者群里还有不少孩子。一篇时评道:“不少人写文章,总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清晰的问题晦涩化,明白问题说得不明白,以此来显示自己是很有知识很有文化的。”说的就是这种现象。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经举过一个绝妙的例子来讽刺这种文风:“比如,说一堆萝卜,大家谁都明白。但是这就显得认识上太没深度,理论上太没高度,怎么办,就表述成‘此乃若干萝卜的组合也’。”作家流沙河也曾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一个洋味、酸味、怪味很重的句子:“审美主体对于作为审美客体的植物生殖器官的外缘进行观感产生生理上并使之上升为精神上的愉悦感。”这个句子难倒了一大片读者,但它的本意无非是“闻花香很愉快”。这样的文章目前可以说是满天飞,孩子们的很多读物上也都是这种文章。一些专家学者也带头抄袭、剽窃,被抓住了还振振有词。更有一些教授走出象牙塔,在博客上写谩骂别人的口水文章。《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认为,当下汉语言文字的应用,总体来说呈现“草率化、蒙眬化、粗鄙化、游戏化”四大危机,有些人一味追求颠覆、拒绝规范,甚至“扭断语法的脖子”。作家大人、专家大人、教授大人(包括一些教师)们都做坏了榜样,加重了汉语环境的污染,还能责怪孩子们写不出真切、美好的文章吗?作者:孙君飞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