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教育经费投入到底差不差钱?” 这是4月15日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联合新浪网等多家机构共同举办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研讨会上参与嘉宾共同关注的话题。来自财政部、教育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科所等国家管理部门和教育研究机构的教育、经济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就上述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对话。与会专家认为,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
以下是中央教科所研究员程方平的精彩发言实录:
杨东平:下面从我们的教育现实,从基础教育、农村教育、各级各类教育严重的经费匮乏,家长自身负担过重和巨额的教育负债,论证教育经费不足。对这个问题有很多人持不同看法,据我所知程方平就不同意国家花那么多钱来办教育。
程方平:我不是不同意,我也觉得中国在教育投入上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大家知道我不是搞教育经济学的,甚至在这些方面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发言权。但是我因为30多年在教育界看到很多问题。
第一,大家在谈4%的时候,这是一个动态的数字,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年跟一年的4%可以相差很多。但是教育是需要稳定的,这个钱一下子很多,怎么来花?就出现很多问题。
第二,国际上很多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当然不包括现在经济危机这个特殊阶段。发展到一定平稳的时候,是处于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状态。但这样的状态,对应的教育投入是比较平稳的。如果拿这个来做比较,可能也会出现问题。
第三,我质疑4%,因为很多数据,比如每一个生源要花多少钱,每一个学校要花多少钱,教师队伍多大,我们现在教育技术的水平要多少钱来支撑。如果有非常基础的数据来给财政部、人事部、国务院,这样就有说服力。因为我看了一些材料,教育部提出或者一些专家提出的4%的概念,财政部不同意,他有他的一套统计方法。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求得一种共识,我们不能说一个政策出来了,教育界积极性很高,财政部是往回拉,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第四,如果我们的基础性工作做好了,有了法律推进,可能是7%或者是10%,这样就非常有说服力,有了说服力,财政部也没有理由来反对这个比例。 所以,我在这个方面找了一些角度,比如数据产生的基础,因为我们现在是讲总量,你的总量没有统计的基础、统计的标准,这个总量是没法支撑,也是没法说服人的。如果像国外每一所小学核定多少员额,需要多少教师,教师需要多少工资,日常经费是多少,都统计出来,拿着全国的学校数一算,这是硬梆梆的数字,我们现在这么谈,从学理上来讲,从借鉴国外的经验来讲,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这些都功不可没。但我们也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去找一些适合中国特色的,让中国的全社会都能接受的基础工作,我们把它做完了,可能效果会更好。所以,我提出来好象不算给学术界搅合,就是提出一个角度,让大家在这个问题上做一些更全面的分析,在教育投入上能够求得方方面面,特别是政府有自己权力背景的部门,大家能够求得共识。
学生生均成本其实全国都有,但不一样。有些地方大概一二百块钱,北京市大概是2000多块钱。包括日本还有一些国家这方面做得非常规范,通过法律或者通过各方面协商,会确定一个收费标准。咱们国家为什么不做?教育部也在这方面曾经有过设想,但为什么没出来?这个东西出来以后,包括财政部就可能更有说服力,现在两边碰不上。
我们一方面缺钱,一方面不规范,乱花钱,做成巨大浪费、随意覆盖。
我们搞教育的人老觉得教育好像不是人大颁的法,好像是教育部颁的法,特别软,社会上可以不把它放在眼里。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章,教育法只要是人大颁布的,它应该是国家的法,各个部门都要遵守。所以,这个法应该有操作性,根据中国情况和中国未来的整体利益,它不应该是一个部门利益的代表。从立法过程来讲,包括它里边各方面博弈以后产生的共识,这方面应该做得很规范。
今天我准备了经费使用的情况的发言,一方面是经费不够,我虽然质疑4%,我也觉得经费不够。但是经费使用这方面希望规范化,在这方面一个是制度一定要改革;一个是标准一定要规范;再有人民的政府、人民的教育一定要让人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