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在一个简陋的教室,两个篮球架一个已经没有了篮筐,20余张陈旧的桌椅,连取暖都需要自己盘火炉的环境下,教师耿淑杰在这里坚守了24年。
“山里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更需要教育,只要他们需要我,我会在这教一辈子。”耿淑杰说,虽然曾经有机会走出山沟,但她放弃了,因为她更爱山里的孩子们。
“ge,个。 ”9月8日,岫岩满族自治县三道河村,琅琅的读书声从山脚下一个瓦房内传出,54岁的耿淑杰老师站在讲台前,一边在黑板上写字,一边教孩子们识字,这些孩子都是今年刚入学的新生,来自附近村民家,这个班级与隔壁一个有12个孩子的学前班组成了三道河村小学分校,这座房子一共4大间屋子,另外两间是住户和诊所。
教室的几块窗户玻璃已经破裂,被人重新用两块玻璃接上,教室中间的土质火炉十分显眼,铁皮制成的烟囱末端烂掉了一块缺口,但坐在教室内的孩子们学得却格外认真。
沙土地的操场没有院墙,与泥土的村路相连,两个篮球架其中一个已经没有了篮筐。“有没有篮球架都一样,我们没篮球。”耿淑杰笑着说,因为没有体育器材,偶尔上的一次体育课,她教给孩子们最多的是齐步走、立正以及向左向右转,有时她还会带孩子们做一些游戏,“‘老鹰抓小鸡’、‘灰狼抓羊’两个游戏孩子们最喜欢。 ”
因为学校没有自来水,上完体育课,如果孩子渴了,耿淑杰就得拿着瓶子去附近村民家要点水给孩子喝,而打扫教室需要的水则是从学校对面的小河道内打回来的。
除了休息日外,每天早上耿淑杰早上6时许就会起床,把家里一切收拾妥当后便来到学校,将教室打扫一番后,7时左右,孩子们也都陆续赶来了。
课程表是由耿淑杰制定的,每天上午她安排的都是数学和语文课,中午11时30分,孩子们下课了,回家吃饭,下午上的则是思想品德课、音乐课、绘画课等课程。
这些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明显对下午的课程感兴趣,因为下午孩子们可以学画画、学唱歌。耿淑杰笑着说,自己会的歌曲不多,每带一个班级,她都会把自己会唱的那几首儿童歌曲交给孩子们。
早在1983年,耿淑杰就来到了这所学校。虽然现在的条件一般,但与当年相比,耿淑杰感到十分满足。 “起码现在学生们不会再被风吹雨淋了。 ”
山区的教育是艰苦的,在这些年里,耿淑杰是学校的老师,更是保姆。每到冬天耿淑杰就得更早从家出来,到学校后先得把炉子点好,然后再去劈柴禾备足燃料。每年的雨季是耿淑杰最不想过的季节,河水深处能到成人大腿根部,这样的河水将上学的孩子们冲走简直轻而易举,“晚上放学我得分拨将孩子送到河对岸,有时河水太急,真焦心啊。 ”
三道河村呈筒子状分布,全村横跨距离10公里左右,如果没有这个小学分校,附近的孩子们得到七八里外的三道河小学上学,由于路途较远,因此,在实行并校时,在村民的一再要求下,这个分校点被保留了下来,目前,学生们都是上到三年级再转上附近的主校上学。
由于所管理的班级成绩等方面较突出,耿淑杰也多次被评为乡里的优秀教师,但这并不是耿淑杰最骄傲的事,她最骄傲的事还是要属从这所小学走出去的学生考上了大学,“金文那孩子考上大学后,现在已经在大连工作了。 ”耿淑杰自豪地说道。(记者/刘家伟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