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昨日是我国第25个教师节,很多学生都以不同方式感谢老师的教诲和关爱。贺卡、鲜花、电话、短信等多样的行动和礼物,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较为常见。但是,记者调查发现,相对于中小学的“热闹”场景,高校却显得“冷清”许多。
大学生们是否还记得教师节?是否会在这一天向老师表达感恩之心?大学校园里,师生关系又有着怎样的变化?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记者调查
多以静态方式表祝福
记者在厦门市几所高校内随机采访了近三十名学生,其中,多数大学生都表示曾在教师节这天向大学老师送去过祝福。而祝福的方式,则多以电话或短信为主。
这部分学生多认为不论师生关系是否亲近,这种节日问候都是很有必要的,是一名学生应有的尊师重教行为。而另有学生则这样认为:“大学老师扮演着很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角色,大学师生关系的处理影响着个人的现在与将来。”
厦门大学每年几乎都是在9月中旬开学,因此教师节当天,绝大多数学生都还在家里。经济学院大三学生小江说,大一进校时教师节已过,去年在家父母还特意提醒自己教师节别忘了老师。
“早在教师节前就给老师送祝福了。”小江说,可能因为年龄越来越大,自己已不能像小孩子那样手捧礼物、开心地跑到老师跟前,短信、邮件则代替礼物,成了现在的祝福方式。“长大了也越发懂得,只要出自真心,哪怕只有一句话或者几个字,对方也能感受到你的感情和祝福。”
部分大学生“不太在乎”
记者调查发现,不同于多数大学生在教师节送祝福的行为,另有部分学生“不太在乎”教师过什么节日。不少学生表示自己至今尚未在节日里有过任何祝福大学老师的行为。
这部分学生认为现在的师生关系不如中小学,往往是老师上完课就走人,师生间很少交流,“感情浅,没有必要为了送礼而送礼”。
某高校经济学专业的郭同学说,去年教师节时,自己所在班级给老师准备了一份茶具做礼物。但他并没有以个人名义向老师送礼物。
郭同学说,自己在中学期间有很多关系很密切的老师,而大学里则很少和老师建立私下的友谊,师生交流互动很不足,教学一学期,尚未相互认识的情况很正常。
而说话间表现出较为特立独行的2008级中文系学生连一(化名)则说,中小学时“不太懂事”,别人说要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教师节送老师礼物、祝福也多是集体行为。进大学后,连一想要摆脱一些“束缚”,因此跟包括辅导员在内的老师交流比较少,“教师节跟我没多大关系”。
大学辅导员更加“抢手”
记者注意到,一些高校辅导员在节日里能收到不少学生送来的贺卡、鲜花和短信祝福甚至还有月饼、特产等其他礼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财政学大二年级学生告诉记者,她去年送给辅导员一本书。她说,进大学后几乎一直都是辅导员在关心同学们的生活和思想状况,专业老师与我们联系很少,因此,大部分同学跟辅导员关系也会比较亲密。而这位同学平时跟辅导员便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私下也常常会有一些思想上的交流,偶尔还一起吃饭。
据她了解,和她一样跟辅导员关系比较好的学生干部或其他同学,在教师节也会给辅导员送去祝福。
“跟专业老师相比,辅导员更受学生欢迎。”她说,至今最难忘的是进校军训时辅导员前前后后一直陪着同学,很辛苦。
厦门某高校2008级学生阿超的想法则显得功利一点。他认为跟辅导员搞好关系很重要,大学期间办事会方便许多。“学生需要通融的时候,如果得不到辅导员的通融,很难办。”他说,教师节就是增进感情的好时机,可借此多跟辅导员接触、交流。那样,即使不评奖评优,做起其他事情来也比较容易。
学生发言
跟大学老师不够“亲近”
大四学生小陈告诉记者,昨天她给专业导师送去了一条祝福短信,这是她上大学几年来第一次在教师节给老师“礼物”。
小陈说中小学时和老师很亲近,每个新学年刚开始全班同学都在讨论送什么礼物给老师好。几乎每位任课老师都能收到礼物,虽然那些礼物很轻,但同学们对老师的感谢和祝福很真。而每次看到老师接过礼物后脸上露出的笑容,大家就开心得不得了。
但是大学的教学模式跟中小学完全不一样。而前两年又几乎都是上“大课”,一个专业老师要给几十甚至上百人讲课,没有精力也不可能像中小学老师那样耐心地问你懂不懂……
小陈说,大一大二时自己没能习惯这种模式,总觉得这样的老师很陌生。怎么一下课就找不到人了?她曾试着通过电话或者邮件联系专业老师,想要请教专业方面的问题,但老师很忙,只列了几本书叫她去看。
直到大三专业实习和学年论文时,小陈和其他同学跟专业老师的交流才渐渐多起来。她说,只有借着这些机会跟老师更深沟通后,才更了解这个专业、相关专业素养和自己想要走的方向。
“但总觉得跟大学老师之间隔着些东西。”小陈也曾反思为什么跟大学老师的关系没中小学老师那么亲近,她希望最后一年能改善一些。小陈的感受有一定代表性。
老生常谈
别等毕业了才懂得珍惜
目前在厦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利华是厦大2003级学生。他直言在校自己与辅导员、行政教务人员的关系都很好,但没有在意过任何一个教师节,也不曾在其他节日里对老师表达祝福。究其原因,利华表示自己曾丢弃或埋藏了一个人成长极重要的一环:对他人付出“真感情”。
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利华说,自己在大学里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虽然很努力做事(当学生干部)、学习,但对人的感情淡了,认为那些不重要。他形容自己大学前几年就像脱了缰的野马,过得“没心没肺的”。
“现在想来,不知道前两年做了什么,回忆里没有那些影像,也没有一个老师的影子。”他发现自己曾经跟电视剧《士兵突击》里成才有些相似,“丢了一棵大树成长所需的枝枝蔓蔓”。
变化则是在利华大三的实践和大四写毕业论文时开始产生的。回忆大学生活,利华记忆最多的就是导师带领几个同学一起调研、探讨,甚至还有争论。
“毕业后更加珍惜大学里种下的一些感情。”走上社会后,利华才懂得大学里的老师和同学是多么亲切,他开始弥补曾经的遗憾。
利华的体会是,别等你毕业了才开始懂得珍惜这些感情。
教师声音
一包润喉片留下了感动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辅导员陈丹2003年从集大毕业,至今在辅导员岗位上已6个年头了。每年教师节她都会收到学生们送来的真情礼物:全班同学亲手折1000多只千纸鹤、装有心愿纸条的许愿瓶、真情流露的祝福卡片……
学生们的每一个感恩举动都令陈丹感动,而印象最深的则是一包小小的润喉片。
诚毅学院一般在9月初开学,大学新生们进校后便开始了辛苦的军训,而辅导员每天也要跟随学生一起来回奔跑。有一年,因为太累,陈丹的声音都哑了。
“教师节时,同学送了一包润喉片给我。”她说,那一刻的感动一直存留至今。
由于性格开朗、年龄相差不大,陈丹跟学生的沟通交流十分顺畅,私底下学生更称呼她为“班姐”。
陈丹认为,辅导员既是大学生的引导者、管理者、服务者,应引导他们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学习,也应该是学生的朋友,了解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声音,帮助他们走出困惑。
针对部分学生认为师生关系生疏的想法,陈丹说:“大学的教育跟中小学不同,更多需要学生发挥自主性。”不要等着老师找你,大学生应转变换角色,多主动跟专业老师、辅导员沟通。
专家观点
教师应适度跟学生交流
潘新(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我是上世纪80年代上的大学,那时教师节刚诞生不久,而当时的条件又极有限,因此同学们多是举办晚会,请老师参加,以此庆祝,师生关系十分融洽。而如今,以我在大学从教4年来看,在校大学生向老师表祝福的不多,往往是刚毕业、走出校园的那一届最多。
或许与年龄和入学时间有关,我发现越是年长的学生越懂得感念师恩。我收到的祝福多是以短信形式出现,而发送祝福的则多是高年级生或已毕业学生。而记得在教师节送祝福的,大多是学生干部、成绩优秀生等平日里与老师交流多的以及性格里讲义气、重感情的学生。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不太在乎老师的这个节日。
我认为,大学里师生关系总体比较淡漠。原因比较容易找到,即跟大学教育有关。现在,大学里绝大多数是上“大课”,一个老师面向一大群学生,师生关系不太密切可想而知。这与少数专业“小班”上课,甚至一对一传授知识极为不同,那样老师和学生之间更近乎于传统的师徒关系。
曾有人提出,老师与大学生的关系应该亲密无间。我认为,大学里的师生关系应该把握好“度”,既不能和学生疏远,也不可完全与其“混”在一起,没一点距离没了庄严感,正所谓“师道尊严”。而要改善现有的淡漠关系,老师们需要多花一些时间跟学生交流。例如嘉庚学院提出每个专业老师除上课外须另安排6小时,分3次,接受学生咨询,为学生答疑。我认为,这对师生关系的改善将慢慢发挥作用。
学堂记者 明小莉 实习生 钟伟萍 钟舒宁/文 张向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