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中国60年教育大事记:教育面向现代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3日 19:50   中国教育报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开始建设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我国教育重大问题特别是教育地位作出了深刻阐释,逐渐形成了邓小平教育理论体系,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面对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形势和我国经济实力薄弱、资源不足、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邓小平同志具有远见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第一次把教育提高到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的地位。

  1983年10月1日,又是一个国庆佳节。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集中体现了他对教育地位的全面审视和战略思考,形成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1985年5月,京西宾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主题是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探讨把教育改革纳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

  邓小平同志出席了5月19日的大会闭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他提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这篇讲话高瞻远瞩、气势恢弘,对于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进程中具有定准基调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同志把教育看作全党的历史重任,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他强调:“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他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邓小平同志关于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为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事业大发展的序幕。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在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从而立足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基本国情实际高度重视教育战略地位。

  同年9月,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百年大计,对社会生产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1991年,他又强调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它对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工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提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这是江泽民同志首次确认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重要表述,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教育发展道路的准确定位,对近十多年来教育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1993年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到20世纪末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年6月14日,人民大会堂,江泽民同志出席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开幕式,他在部署实施纲要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来认识教育问题,就会丧失时机、贻误大事,就要犯历史性错误。”

  1995年5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必须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求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999年6月15日,京西宾馆,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2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部署到2020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时,把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四大目标之一,并且再次强调:“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系统论述,是对邓小平教育理论在新时期的丰富与发展。世纪之交的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体制改革有了显著进展,初步完成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把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带入21世纪。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继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程中,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给予更加高度重视,不仅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而且在中央全会文件中,都对落实教育战略地位提出新的要求,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部署。

  2003年1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开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议时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2006年8月29日,中南海怀仁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中讨论教育体制改革专题时强调:“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也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他还指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重要部署时,明确提出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理念。

  2007年8月31日,教师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并且提出了“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具体要求。

  同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教育放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部分的首要位置,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党的十六大业已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围绕“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发出了新世纪新阶段推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新的动员令。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决策,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高标准要求,推动政府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乃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又是一个金秋的北京,新中国即将迎来60华诞的盛大庆典。见证了新中国诞生和发展、将青春和壮年投身于祖国西部建设的母亲,如今已年近八旬,正和父亲一起安度晚年。如果她还想知道,60年后的今天,一个19岁的青年人和同龄人能够受到什么程度的教育?我会告诉她,至少有99%的小学毕业,95%以上的初中毕业,70%左右的可以读完普通高中或者中职,差不多23%能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也是多么不容易达到的水平!让我们一起寄希望于明天,为中国教育的明天而继续奋斗!(■张力/文)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