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而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评论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介绍说,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真正意义还不仅仅在于目前的本科论文“太水”,形同鸡肋,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成都商报》
【毕业论文无原罪】
论文作为本科生毕业的重要步骤之一,其设置显然有着科学性,而多年来的操作也证明,毕业论文是本科生运用专业知识,提高思辨能力,将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的舞台。
可是,最近几年,有关毕业论文造假的消息却层出不穷。这些丑闻,在揭露一些专家道貌岸然的学术面具的同时,也将毕业论文的价值和地位送到了火山口。
毕业论文在形形色色功利化的诱惑下,丧失本性,俨然成了一种被动的、模式化的教学杠杆。既然毕业论文不再发挥本色作用,那么四川大学拟取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改用在报纸上发表作品等手段来代替,似乎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也貌似是对毕业论文跑调的挽救。
取消毕业论文,可以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和借口,很多人甚至可以如数家珍地罗列毕业论文的弊病。然而,人人喊打的毕业论文真的到了无可救药甚至是危害教育的地步吗?要知道,毕业论文走到如今的地步,有本科生自身素质的问题,但学校和老师在管理和引导上的失误,同样无法逃避。
毕业论文实施多年了,以前的大学生不痛苦,为什么单单眼下的大学生受不了?更让人不解的是,导师无暇指导本科生论文这种失职的行为都成了取消毕业论文的借口。
大学带头追打毕业论文,实际上是一种试图掩盖大学教育一些漏洞和不足的灭口行为。即便毕业论文众望所归地倒下了,谁能保证发表新闻作品之类的代替品能够长久?一些大学及教育部门与其忙着灭了毕业论文,不如从存在的问题中反思毕业论文的发展瓶颈。或者说,大学和相应的教育管理部门更应该在如何给毕业论文注入新鲜血液,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上寻求突破,而不是忙着给毕业论文涂脂抹粉,或寻找各种各样的替死鬼。
真正应该取消或改变的不是毕业论文,而是学校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和认识。(傅万夫)
【无“本”之论不要也罢】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曾经在给研究生开设的新闻学课堂上,让学生把某大报上刊登的领导讲话和长篇会议报道改写成消息,结果全班都得了零分。李希光教授由是感慨,“看来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真是越读越糊涂。”新闻系学生写不好新闻不只是趣闻,李希光教授碰到的绝非个例。
原因何在?一名新闻学的研究生曾经感慨,每天都在忙碌:写论文、写作业、看书,但是似乎从来没有时间看报纸、看电视。常常把新闻挂在嘴边,却离新闻越来越远。由此看来,不是“越读越糊涂”,而是没有办法只好糊涂。方向的偏离,缘于外力的牵引,这里,外力就是论文。作为研究生,顾名思义,需要研究需要写论文,但作为本科生,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论文,则有点得不偿失。更大的问题在于,很多本科生即使写出论文,也很难有多高的质量。因此,“与其继续目前这种尴尬局面,不如放弃”的决定,就显得很有必要。
就现实来看,既然论文起不到考核学生的作用,那么倒不如放弃,依据新闻教学的规律,通过新闻作品来考核学生,既是务实之举,也能回归教育本质——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四年是要面向社会的,与其做假论文,倒不如长点真才干。
更大的好处在于,取消本科论文有利于廓清学术之乱象。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很难想象,当这些未来的新闻从业者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学做假论文时,你能指望他今后坚守新闻的真实生命?取消本科阶段论文,最起码能让他们远离做假,有利于从源头上实现自净,为未来培养真正的社会良心。(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