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北京市即使不是最好的,起码也在最好之列,但多年来却一直被指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无法与其经济地位相配。的确,各种数据显示,北京的著名中小学大多集中于西城和海淀,不论是考入重点大学的人数还是在家长中的美誉度,朝阳区一直以来缺乏能完全与西城、海淀竞争的学校。
近日,人大附中在朝阳区设立分校,我想很多朝阳区的家长都会因此欢欣鼓舞。但若让我们回顾一下前几年曾经风起云涌的“名校办民校”、“名校办分校”运动,也许我们应该多一份冷静和理性:名校办分校,绝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才培养质量将成倍提升”。
名校办分校,不是肯德基开分店,不能以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思维定式看待,以为仅凭资金、品牌、管理就可以大规模地扩大再生产。人才培养没有流水线,并非像现代化大工厂一样,凭借某种标准就可以复制出无数的标准件。
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其最大原因是其具有优质师资力量和优质生源,这两点缺一不可。如果没有这两点,仅以为只要有了名校的金字招牌,学生的学业就可以高枕无忧,那就大错特错了。
人才培养是一个非标准化的人类创造历程,古今中外凡办得好的优质名校,多数是因材施教教出自己的特色,而非是一个模子放之四海而皆准。
也正因此,名校办分校固然在一定限度内有效而且确有必要,但教育主管部门更要紧的任务是在师资、教育投入、政策等方面全面均衡教育资源,使所有学校都成“名校”,从而使所有孩子都树立自信并接受相对均衡的教育。同时,还要通过高校自主招生等人才培养和“教育决算机制”的改变,促进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改革,从而形成“人人都有闪光点”、“人人都是优等生”的培养多元人才的素质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