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开幕式现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致辞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30日 15:36   新浪教育

  尊敬的郝平副部长,尊敬的许琳主任,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自古以来,春秋两季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登高会友、谈诗论道的佳期。中国古人又以“春秋”代指年华的流转,于是孔子以“春秋”命名鲁国的史书,使中华文明一个至关重要的时代声名流传。

  2007年,我们曾在这里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汉学大会,切磋争鸣尚有余温,谈笑应答犹在耳畔,2009年,由国家汉办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又如约而至,我谨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向出席大会的各位领导,海内外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地欢迎。

  本次大会以“汉学与跨文化交流”为主题,其中“文化”一词有着众多的定义方法,我认为文化从本质上讲是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等等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观念形态。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深刻的影响着人民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它本身就凝聚着跨越古今,会通中西的交流。

  在中国古代《易经》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之交,已经初露端倪。西汉刘项又有“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之说,

  西语中的“文化”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是“居住、栽种、保护、朝拜”,后经过繁衍迁转,其中栽种或照料的主要意涵,已经暗示了西塞罗的“心灵的陶冶”,这与汉语中的文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汉语翻译西语的时候,中国古籍其实恰有此词,深得其义。汉语和西语当中的文化,可以说是以不同的方式起源,在不同的语言系统当中,分头发展。但是他们在词义的演变当中,教化过程和人类发展历程相似的含义,两个文化可以说是一见如故。随着交流的深入,他们的词义逐渐融会贯通,两者文化的教化过程和发展历程,这一词意的演变和融合,恰恰见证了不同民族的相同诉求,正所谓天下“同归殊途”。

  文化的跨越和会通,还体现欧亚大陆之间相映成趣的彼此描述,早在纪元之初,中国古籍是以“大秦”标示罗马地区,而罗马人也以“ch’in”称谓东方古国。在古代“异邦的想象”之中,或许早就预示着“全球化”的交融,同时也明示了不同文化的差异,其实都是思想的产物,是历史成其所思,是文化得其所鸣,在历史和文化过程中,本身充满想象,本土又是异邦的异邦,技术和想象,本土和异邦虽是不同的进入,又彼此交缠。汉学在此路与彼路的异邦想象中生根发芽。早在世纪之初,就已初见指端,2000年之后,海内外对汉学有不同的理解,国外对中国的研究均可以由世界汉学、国内汉学和海外汉学所涵盖,汉学对象是中国,其研究方法就是传承其文化视角,又不同于中国。海内外学人采取不同的研究径路,目的都是找寻中华文化之真谛,帮助人类。这种同归而殊途,不断呈现文化之间的互动和相生,从而成为文化交流、交锋和交融的典型范本。

  海外学人以独特的视角和自身的经验,关照中国文化,以不同的方法予以栽种和保护,这本身就是成为不一样的心灵韬养,如果海外对中国的研究,对东方智慧的吸纳是文化交流的第一个层面,中国学界对世界汉学的反刍和回应,进一步推动跨文化的推动。即使对自身的文化身在此山中的立场和局限,也未必能当成真正的自我理解,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的交流,恰恰需要一种视野和胸襟。所谓跨文化交流就是跨越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美学诉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文化带给人类的开拓和拥有。

  本次大会既邀请了在汉学方面颇有建树的海外专家,也汇集了对中国文化有所悟的南北学者。大会议题涵盖了汉学与文化变化,汉学与历史研究,汉学与中国文学,汉学与汉学传译,汉学与中国戏曲,孔子学论等诸多方面。我们一直追求和谈论的为心灵和宇宙两角而已,价值持续,道德、真实无不在此。路漫漫其修远,跨文化上下求索,提供了共同的基础。晋代名士陶渊明有言:“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希望世界汉学大会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足够高远的平台,中国人民大学老少师生愿意与在座的各位成为朋友,对酒当歌。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