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昆山中学校长:科学发展观下的高中教育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9日 00:07   新浪教育

  由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安博教育集团、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09首届安博教育高端论坛”11月7日-8日在江苏安博(昆山)服务外包产业园隆重举行。本届论坛有来自国内外数十位教育、经济、科技领域的高端人士到会演讲,国内近500所重点中学的校长和高校负责人参会。以下实录为第一分论坛:对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性研究—“鱼和熊掌能否兼得”嘉宾发言实录:

  发言嘉宾:江苏省昆山中学校长 吴卫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学生成长的全面需要或者说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元需要与“升学竞争”压力之间的尖锐矛盾。这个矛盾集中表现在高中教育阶段,致使大多数高中实际开设的课程以及实际进行的教学与管理不得不围着“高考指挥棒”转。这一矛盾对学生身心发展和高中教育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而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高中教育改革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从而不断弥合教育现实与教育理想之间的鸿沟。

  一、未来社会改革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众所周知,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最大的财富,人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那么,什么样的人能满足未来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呢?调查显示, 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本特征包括: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具有广博知识储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较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广泛的邻近科学知识和科技发展前沿知识;具有较强的吸收容纳能力,能够通过学习实践不断丰富自已的知识储备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 ,能透过现象观察事物本质;具有准确、清晰、有效的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不拘于现有模式的束缚,通过科学分析、合理推测、大胆想象及成功实践,创造新成果。

  但目前高中学生的状况又怎样呢?上海的一份有关高中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显示,尽管当代高中学生在各方面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1.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道德权益与道德责任脱节,是当前高中学生在道德素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高中学生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既有注重实际,努力把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的良好愿望,又有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偏重个人本位的迷误。在一部分学生中出现了国家意识谈化,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减弱的倾向。高中学生在承担责任、关心他人、自我管理等方面明显存在道德缺失的情况。在相当多学生头脑中强调个人奋斗,同学之间协作精神减退。学生的劳动观念比较淡薄,绝大多数学生在家不做家务。2.自主独立意识与自立能力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以及自我控制欲望与自我控制能力的矛盾是当前高中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消沉;他们要求独立,不愿意成人干预,但仍有很大的不成熟性;他们憧憬未来,充满自信,但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坚强意志。3.功利主义倾向明显,高度重视高考课程的学习,高度依赖教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足,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是当前高中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突出问题。

  形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当前不尽理想的高中教育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我们认为在当前高中教育中主要存在着下面几个问题:

  从教育价值观角度看,教育价值观功利化,精英主义教育价值观和“高考至上”的价值取向“长盛不衰”,这使众多的高中校长和教师在欲演欲烈的升学竞争中身心疲惫,无奈地成为带着沉重镣铐的舞者。

  从教育者角度看,在长期的专业实践中,许多教师、校长凭借着已被证明其效果的知识、技能和信念形成了自己的“舒适地带”。一旦逾越这个领域,教师就会遇到困难和风险。因此,面对变革,很多人宁愿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地带中。如,众多高中教师已被高考的残酷竞争磨砺成“应试名师”,“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造就了他们的声誉和威望,他们对既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笃信不疑,这导致了他们缺乏不断学习、反思和改革的勇气和精神。

  从教育教学实践看,课程改革、减负增效、素质教育表面轰轰烈烈,实则轻描淡写,而重压重负、应试教育则涛声依旧。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仍显不足;教师从应试出发,主动补充难、繁、偏、旧内容,引领教学关注新知、关注生活、联系实际仍显不足;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疲劳战术、学生被动参与依然比较普遍,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以及轻负高效、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仍显不足;重视考试课程的开设及其质量,自主设计、开发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仍显不足;综合实践活动走过场甚至连过场都不走的情况还大量存在,扎扎实实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仍显不足;以成绩评价教师和学生依然十分盛行,科学、多元的评价仍显不足。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中教育改革

  我们认为,高中教育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高中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据此,我将从课程设置、高考改革、教学方式变革三个方面谈谈我们对高中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认识。

  1.课程设置要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通过各种各样的课程对学生实施教育,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普通高中是义务教育后的基础教育阶段,直接与高等教育和社会衔接,学生毕业以后可能升入高等学校,也可能走向社会,进入不同的工作岗位;同时,高中阶段又是学生身心发育最活跃的时期,兴趣爱好差异很大,对课程的需要不同,因而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我们认为,高中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坚持完善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要自主设计校本课程,全力扩大门类,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爱好学生的需要。如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和教师的才能,自主设计诸如学科深化类、知识拓宽类、艺术体育类和技能技巧类等校本课程。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可开展一些专项调查,包括对升入大学、进入社会的学生的调查,了解他们分布的专业和职业,他们对课程的不同需要;还要研究高校招生制度和国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趋势和发展情况,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高中课程的影响,为实现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合理化、多样化提供依据。

  2.高考改革要立足于促进学生协调发展

  我们认为,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在实现人才选拔的公平和效率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尤其表现在它的高度统一性难以科学衡量个性、特长各异的学生,难以满足层次、类型各异的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需要。所以,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考改革的步伐始终未曾停顿。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我们觉得高考科目的设置(这其实与课程设置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我们特别加以关注。

  首先,我们赞同高中阶段取消文理分科,这样做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也赞同朱永新先生提出的“高中取消文理分科和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应同步进行”的建议,这样做才能解除学校、家长、学生的后顾之忧。

  其次,我们认为,2008年实施的江苏省高考方案中,必修课学业水平测试的设置对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方案将必修课学业水平测试达到C级作为学生填报普通类志愿的必要条件,无疑会促进学校按照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精神开设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协调发展,缓解过早的文理分科给学生素质带来的不良影响,有利于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众所周知,当前高校本科教育的方向是向通识教育发展。有关专家认为,中国内地高校经过几年实践发现,专业过细常常造成大学生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无疑,大学教育的这种趋向,反映到高中教育阶段,就要求学校和学生对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应偏废。

  由于这一方案将更多的学科纳入了高考的视野,也引发了人们这样一个担心:每门学科都成为高考的组成部分,学生的负担岂不是加重了吗!我们觉得对负担问题要辩证地看待。众所周知,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需要他们正确对待、认真学习每一门学科。在现行高考体制下,学校和学生往往将那些非高考学科视作“鸡肋”,这种现象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这种严重的偏科状态并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无休无止的大运动量训练,激烈竞争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考试失利的阴影,构成了学生难以承受的巨大负担。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宝贵时光、求学欲望、身心健康日渐被销蚀。因此,如果高考改革能够“拨乱反正”,使学校、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能正确对待每一门学科,切实践行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精神,帮学生卸下不该承受也不利于他们健康的负担,让他们挑起应该承受且有利于他们发展的负担,可谓“善莫大焉”。这也是我们对高考改革的希望。

  3.教学方式变革要立足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此处所说的“教学方式”包括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两个方面。教学方式的合理使用和不断改善会对课程实施、高考质量、人才培养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而教学方式的变革无疑是高中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我们认为,通过变革教学方式来激活教学活动、促进师生成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发展服务。如,教师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始终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让教材成为促进学生发展认知、提高能力、提升情感、增强创新精神的工具,让学生成为使用教材的主人。教师在引导学生使用教材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自己的大脑和双手主动地感悟、体验、理解和运用书中的知识,进而适当超越文本,使学生提高各种基本能力、提升思想感情、增强创新精神。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转变学习方式,即改变被动的、依赖老师“喂着吃”、“抱着走”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在减负增效的呼声和背景下,我们更应该自觉行动起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指导学生在课内外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自学方法和较高的自学能力,使其形成自主性人格,为其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要形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一种能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或情感上的冲突,在师生互动、师生对话中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三、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怎样真正做到减负与增效并行?

  据新浪新闻(2009年10月16日)报道,(南京)学校的时间表严格执行之后,孩子们放学回家的时间早了,如果家长没时间管理,他们就不学习了。家长刘先生一天回到家,看到桌上一张6000元的收据,吓了一跳,原来是刘太太给儿子报了高价补习班。学校减负之后,他的儿子周末在家闲晃,儿子报补习班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儿子上了高一,很快要面临高考,不补不行。他说:“这在我们这种工薪家庭可是一笔巨款,但也没办法,孩子成绩一般,自觉性差,怎么会自主学习呢?现在,课余时间是多了,但补习班开始人满为患,家长经济负担重了不说,学生补课的效果也得不到保证。”

  我们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减负令”,只能缓解学校和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使学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负担,因为优质教育资源并未因此而增加,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并未因此而减轻。因此,“减负令”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减负增效的路无疑很长很长。

  2.怎样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发挥作用?

  2006年出台的《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规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方案》还规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总表)是高校招生考生信息之一。我们认为,切实搞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并使其在高考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将很大程度上改变仅以分数评价学生的不良状况,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走过场,信息不真实,在高校录取中可有可无的情况仍大量存在,这就使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难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上的积极导向作用。包括上述两个问题在内的众多问题,都是我们在实践中感到困惑却又不能回避的问题,衷心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点。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