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时评:特许经营式的校长推荐不符合北大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0日 16:30   红网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不再是传言,北京大学8日晚正式对外公布了相关实施方案。(11月9日《中国青年报》)

  此举看起来是招生自主制的一个改革,让优秀学生不必因考试不佳而被埋没“错杀”。“实名推荐”看起来也作了诸多设计,以防范校长滥用推荐权而乱象丛生。但推荐制是否有益高考公平,有益人才脱颖而出,却值得推敲。

  凭知名人士的推荐信便可获得一流大学的招生面试资格。这个前提本身就是对人才通道设置障碍。如果是天赋秉异或者是有某项特长的学生,为什么不能自荐或是让更了解自己的老师推荐,而要知名的校长推荐呢?校长代表一级组织,代表权威与公信力?按说,校长只负综合管理之责,让身处教学一线的老师推荐岂不更好?彰现领导作用的校长推荐制只能说是官本位思想的体现,是惟官可举,而非惟才是举。

  而且,也不是随便哪个中学校长都具有推荐资格。能推荐的校长是在限定的省市内,书面申请后获得北大的评审通过才行。这样一来,具有推荐之便的就只能是那些近水楼台的中学名校,也就是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具有垄断优势的重点中学。如此划地为“推”,拒绝了更广大学校的推荐权,选材的不拘一格又休现在哪?

  推荐权说白了,跟保送权一样,又成了一些重点中学才享有的福利特权,成了招生时发挥虹吸效应的一个新筹码。如此一来,具有推荐权的中学,势必越发受到家长学生的追捧,只会加剧“择校”热。其后果与教育部新部长所倡导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道而弛。

  只许特定范围内的优质学校推荐,这种带有明显倾向性与歧视性的取材标准,也与北大校长周其凤所说的“高考状元素质不一定高过农村孩子”的思想背道而弛。周校长说,“不能一谈到素质就是说唱歌好跳舞好,农村的孩子吃苦耐劳,尊重别人,知道感恩,这是比会背一些诗歌,多解一道数学题更高的素质”。既如此,那些非名校的学生,比如乡下的见义勇为者、背着母亲上大学之类的也许具有更高的素质,为何就不能推荐?

  当然,推荐的面太宽了,可能人力有限,顾不过来。但这种很小范围内的推荐权,其实跟特许经营权没有两样,只会无形中拉抬特定中学的身价,剥夺了其它学生进入北大的机会,这跟北大开放包容的精神背道而弛。

  且不说校长推荐权会不会产生招生腐败,跟保送生一样异化为走后门异化为为中等生而不是优等生保驾护航,单就校长推荐权而言,实际又回到古代传统的门生制:要想上北大,先得投于某某中学门下,投于某某校长门下。此风一长,又将是何等的一种风景,其进步性又体现在哪?

  推荐制的初衷是广揽英才,那就应摒弃学校身份之类的门户之见,采取开放式思维面向全体考生,机会均等,一视同仁,自荐他荐都可,而不是让那些“富在路边”的特定名校生优先,而"穷在深山”者无人问津,推荐无门。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