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潜规则下的畸形经济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0日 16:57   辽宁商报

 

 

家长们有些盲目。

资料图片

    教育部门屡发新规,教育顽疾却毫无起色,甚至在中小学教育中还形成了多项潜规则,而在潜规则作用下形成的畸形经济链条更是成为难以破除潜规则的关键因素。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中学教师,沈莹(化名)在成为教师的第一天就收到了来自家长的红包,“盛情难却”。而在此后多年,这种“难却”的盛情再未间断。沈莹自称对教育潜规则深恶痛绝,却无法自拔,其间既有“对家长心情的理解”,也成为“维系同事间关系的必须”。

    教育潜规则,究竟有多少条无法细数,沈莹称央视曝光的8条潜规则也仅是冰山一角。而在所有潜规则背后,都与经济利益息息相关,“不做赔本的生意”成为“教育系统”内的通行定律。

潜规则下的钱规则

多数教师不会伸手要钱

    有知情人士透露说,S市某小学2009年招收新生200余人,但如果按就近入学原则,其学区内适龄儿童不足30人,其他均为择校生。该所小学被S市教育系统公认为排名第一,属于“重点中的重点”,校长每年都会对生源发愁,发愁的不是人少,而是要入学的孩子太多,而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都不可小觑,得罪了哪一个都有可能“吃不了兜着走”。

    而教育局的领导也为这事头疼不已,无奈之下,教育局与学校达成默契,将该小学学区划定在最小范围,以留出足够的入学名额满足择校需求。尽管这样,每年报名入学的儿童数量总是远远超过拟招收名额,最终决定哪些孩子可以入学的决策权被推到了省一级主管领导那里,校长如果不见到领导的批条是不能接收孩子入学的。

    至此,择校生不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要有特殊的门路才行。上述知情人士介绍,最终进入该小学的孩子包括两种,一种是政府机关要员的子女,一种是富豪子弟,而这种富豪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富豪,仅身家千万是不行的,还要与省级相关主管领导关系密切方可获得“入门证”。而实现与领导关系密切则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实现的,“不经常打点是很难密切得起来的”。在此种条件下,进入该小学需支付的10万元择校费不能再称之为“门槛”了。

    除了择校费,很多口碑好的重点小学还要再收取择班费,S市另外一所重点小学就是如此。一名家长通过特殊途径向学校支付了2万元择班费,但孩子能否进入名为特长班实为重点班的班级在孩子入学前还是不可预知的,实际上,他所支付的2万元最终流落到哪里他也无从知晓,钱在流转过程中要几经转手,而帮他办理这个事件的“能人”丝毫不露口风。甚至,无论事情最终办成与否,这2万元是不能退回来的。

    沈莹说,“与择校、择班所花费的数额相比,家长日常打点教师的费用也是可以忽略的。”大多数教师不会伸手向家

    长要钱,但如果家长不主动给,形成

    惯性的教师会若有所失,沈莹便是

    其中之一。

    当然,也有个别教师在形成节

    假日家长给红包的惯性后,对

    “不懂事”的家长加以点拨。吕

    先生的孩子在沈阳市某小学

    就读,临近教师节时收到孩子

    带回的老师透露的“信

    息”,说老师对孩子很好,

    而且只对这个孩子好。吕

    先生“悟性”很

    好,立即让妻子

    去商场随便

    买样东西,

    最好是老师

    根本用不上的,价值500元左右,开票交款后不要提货,把单据给老师,“目的就是让老师自己去退货,最终还是给老师送钱。”

    临近春节,老师把吕先生孩子的中队长职务给撤了,吕先生故计重施,第二天孩子的职务便恢复了。

谁在捍卫潜规则?

名车、补课、推销材料

    日前,央视曝光了8条教育潜规则,并称“其积弊之深令人震惊”:一为“免试就近入学”异化为“争相择校”;二是择校费“被自愿”;三是奥数改头换面;四是升学率还在争第一;五是“重点班”改名“创新班”;六是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七是“你的学生我来教”;八是全日制培训班集体易地补课……

    在沈莹看来,这在学校和家长间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如果没有这些潜规则,学校的利益如何能得到保证?换言之,校长又如何能乘坐名车出入?

    对学校而言,择校费、择班费、补课费是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对老师而言,红包、补课的收入远超过工资收入。除此之外,推销教辅材料也成为学校和教师灰色收入的重点组成部分。

    沈莹说,学校经常会向教师下达推销教辅材料的任务,尽管教师并不情愿,但也要尽力去完成任务,毕竟,完成任务可以获得提成奖励,而完不成则会受到惩罚,惩罚方式不一,或罚款、或内部通报批评。

    教师更愿意与教辅材料经销商直接取得联系,这样可以得到更高的提成回报。而在学校里,教师推销材料显然要比书商容易得多,沈莹说,甚至有教师专拣自己推销的材料上的题目去讲,即便不情愿,学生也不

    得不去买。更多的情况是,虽然教师向

    学生推销时如何表明是“自愿”,家长

    最终也会给孩子“埋单”,毕竟,为了几

    本书得罪老师不值得,家长更愿

    意与教师处好感情,以期望孩子

    能得到特殊照顾。

    可实际上,由于每个家长

    都在这么做,教师很难记起去

    特殊照顾哪个孩子,却有可能

    记住那些没有让老师获利的

    家长,虽然接下来不会对孩子

    直接做出不利的事情,但忽视

    这个孩子的存在的可能性还

    是相当大的,而这也确实在教师的处理权限之内。

    沈莹在一所初中任教,尽管不刻意去追求利益,但每月的补课、红包所得也远超过工资所得,但高中教师仅寒暑假的补课费用就抵得上她一年收入。

    作为潜规则的既得利益群体,学校、教师捍卫潜规则成为“理所当然”,而教育主管部门成为潜规则的“卫道士”则令人费解。作为主管部门,教育局所承担的行业规范职责并不能令人满意,尽管频繁下发各种条条框框以禁止潜规则的繁衍,但实际上在政策规定的执行上往往乏力,甚至成为潜规则的“卫道士”。在某市曾有人举报某小学违规招收择校生,但区教育局甚至市教育局几乎没有理会,任由学校肆意妄为。有家长抱怨,每年假期各个学校都在违规补课,而在媒体上曝光的寥寥无几,其中大多还是媒体报道后教育主管部门才进行的相关处罚,教育局的主动监管职能哪里去了?

    此外,社会各类培训机构也成为教育潜规则的“护卫队”,由于择校、择班、补课的存在,也使得他们获取了丰厚的回报。且不论究竟从中牟利多少,只看每所学校周围至少十几人在散发传单,可见其生意之红火。

潜规则的破解之道

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教育潜规则在长期运行中已经形成了一条畸形的经济链条。”辽宁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王磊博士分析,所有利益出发点都来自学生,而家长盲目望子成龙的渴望则助推了潜规则的盛行。

    透视种种潜规则,王磊博士分析出潜规则的三大成因,一是应试教育顽疾未除,择校、择班、补课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所谓素质教育不过是流于表面的形式,在这一点上教育主管部门难辞其咎;二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争相择校便是明证,如果各学校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的分配上相对平衡,家长也不会舍近求远去为孩子择校了;三是教育行业道德滑坡,学校本应是一片净土,教师本应是最阳光的职业,却被利益所诱纷纷“向钱看”,并为了追逐利益而采取各种手段回避监管。

    对于潜规则的破解之道,王磊博士分析,首先,应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为孩子择校、择班、补课无非是为了考取一所名牌大学,以便于在将来就业时取得先天优势。可实际上,当前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招聘考核时企业更重视能力而非学历,从这一点上来说,家长更应重视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学历上的成就只是一方面。

    其次,国家应强力推进素质教育,打破应试教育格局。

    当然,其间要触痛学校、教师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多方既得利益群体,但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不能因为局部利益而使得国家人才战略的大局受损。网络上对教育部新部长期望很高,而从主管部门自上而下强行推进素质教育也确实是当前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期望下面的既得利益群体砸自己的饭碗并不现实。

本报记者 陈铁 实习生 高菲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教育 经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