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热议:大学生人格证书应规避技术理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2日 11:24   人民网-江南时报

  近日,上海交大正酝酿给毕业生颁发一份“人格证书”,作为对“学业证书”和“能力拓展证书”两个评定的补充。它初步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其他指标,学校表示还需要经过多层论证及检验。(红网  11月11日)

  人格有高下之分,这点毋庸置疑;较之于成绩等显性指标,人格更着重于对人精神价值层面的考量,对人言行举止的塑造自然也更为重要。英国有句民谚,就是:“读书在于培养完全的人格”,上海交大想“称”出学生人格的分量,依循的正是此理。毫无疑问,它是对“成绩至上”论的纠偏。

  但人格评价,能简单地按加减乘除法则,做量化运算吗?这问题,容易让人想起“师德考核”,都是“想起来方便,做起来难”。

  首先,“人格”是什么?答案见仁见智。它的概念模糊不清,并与时变迁,可定性而不易定量。即使将考察指标分层、分类细化,化抽象为具象,也可能失之科学规范,标准存在欠缺、多余或不当;即便较为精确,它也难免因“公理婆理”而引起非议,难服众口。其次,人格与内心修养等密切相关,有的人极善“化妆”,表面光鲜内心败絮,评价者怎么去识别?都说“人心隔肚皮”,有的人阿谀奉承、善说好话,有的人为人耿直、沉默寡言,考评者交往不深或识别有误,考核结果能做到公平吗?

  更可怕的,是“人格考核”可能又异化为学生的“应试任务”,成为新的“语数外试卷”。为了拿高分,有些人投机钻营,只做表面工作;还有的人钻后门,临近考核期大做手脚等等。这样,形式化的作风潜滋暗长,没造成学生人品提升,反使“校格”沦落,只怕是意与愿违。

  当然,上海交大打破陈规,跳出“唯成绩”条框评价学生的思维,值得褒扬;但出台“颁人格证书”式政策,还须慎之又慎。

  其实“人格证书”之所以会问世,是管理者的“技术理性”思维所致。哈贝马斯认为,人们的许多行为选择,都是按照技术规则做出的,而技术规则又建立在经验知识基础上。正是技术化管理思路,使得将“人格”量化、物化的方法层出;硬件主导的理念下,软件建设的“人格培养”被参以“考核”“颁证”等形式,又有什么奇怪呢?

  人格培养既要被社会、学校重视,也应规避“技术理性”的影子。软教化被硬条规取代,“人格评价”与“人格证书”只能是漏洞百出,学校的人格塑造只能是碎片一堆。佘宗明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乱收费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