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1名教授公开信重提“钱学森之问”(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2日 12:00   新闻晨报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区,有不少学生和老师来到钱学森塑像前缅怀曾经在中科大工作过的科技巨星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区,有不少学生和老师来到钱学森塑像前缅怀曾经在中科大工作过的科技巨星

  希望能借教育部长易人、新教育规划纲要制订之机,早日求得答案

  晨报首席记者 张 源

  一代科学巨星钱学森的陨落,除了留给国人无尽的缅怀之外,也给我们留下了更深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看似简单的疑问,却成为钱学森留给中国教育界一个刻骨铭心的待解难题。

  昨日,由安徽11名教授联名发出的一封致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及社会各界的公开信在网上发表,呼吁“钱学森之问”能够得到社会各界重视,借助部长易人、新的教育规划纲要制订之机,早日求得“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公开信向教育界提出疑问

  “钱学森走了,又一颗巨星陨落了。我们深切缅怀钱老,缅怀他的科学精神和崇高人格,还有他的那句振聋发聩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话,是安徽11名教授联名公开信的开场白。这封写给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和全国教育界人士的公开信,其核心的内容只有一个——重提“钱学森之问”。“我们认为,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联名公开信的发起人之一、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沈正赋教授对记者直言,选择这样一个时机重提这个疑问,是他们几经考虑后才决定的。“钱老走后,社会上掀起了一波关于他的浪潮,有更多的人开始思考钱老留下的疑问;教育部长易人,新任部长正在不断征集包括网民在内的各方意见,我们也希望而后能有一场大的变革。”

  沈正赋说,他们这11名教授,只不过是扮演了一次“代言人”的角色,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思考“钱学森之问”。“我们不想引发什么轰动效应,但期盼能引起一场大讨论,集思广益,找到对策。”沈正赋告诉记者,这篇公开信是他们11个人逐字逐句研究过才确定的。“钱老的这个疑问,其实早就被大多数人所熟知了,我们只想借此机会,能真的找到一把钥匙。”

  公告信中提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目前正在制订,正是需要吸纳各方面意见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在将来的规划纲要中看到,对解答‘钱学森之问’有实际帮助的内容。”沈正赋如此说道。

  培养大师人才成为全社会难题

  “钱老问的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其实按照我们的理解,这里的‘杰出人才’是特指大师级的人才。”沈正赋觉得,“钱学森之问”并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界要考虑的问题,这个疑问是抛给整个社会的。“要出一个大师级的人才,不是仅凭几名老师、几所高校、几年时间就可以完成的,教育牵涉到整个社会的链条,这个疑问也是抛给全社会的。”

  在沈正赋看来,目前的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弊端已是不争的事实,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等,早已让国人痛心疾首。“改变这种弊端,绝不单单是依靠高校就能完成的,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甚至于毕业后社会与人才的对接,不把整个链条弄清楚,仍然无法回答钱老的疑问。”沈正赋说,“钱学森之问”绝对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回答的,各个阶段的教育人士,以及关注教育的国人都应该为之思考对策。

  “例如我们课本的内容选取,高考制度的完善,这些年来不断有人在做努力,但现在还仅仅停留在尝试阶段。”北大自主招生将于明年推行校长实名推荐制度,这在沈正赋等人看来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虽然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不去找的话,这个难题永远都解决不了,我们就是希望更广层面上有更多的人来一起思考解决的方法。”沈正赋等人在公开信中说,只有直面这个疑问,才能为目前中国教育存在之种种问题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

  公开信引发学者、网民追问

  钱学森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你看我们这些人,生活在苦难的二三十年代(上个世纪),却有一个愉快的学生生活。现在的孩子们虽然生活在幸福的社会主义时代,却遇到了苦难的学生生活。”

  “下一个三十年是否会出现陈景润、袁降平、钱三强、李四光这样优秀的科学家呢?答案还不知道,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这是一位叫“马铃薯”的网友在互联网上发出的一句疑问。钱学森的去世,一时间让更多的人开始思考中国教育、中国科技发展的问题。而在互联网上,这些思考大多都是以疑问的形式出现。

  “在钱学森上大学的上世纪30年代,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今天为什么不能?今天发明的那么多新花招,包括综合评价之类,到底有什么意义?”网友“一穷二红”以时代的对比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说在上世纪30年代钱学森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实行了素质教育,那么这些东西后来又是如何失传的呢?”

  “教育需要一场集体的觉醒。”一位浙江的资深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教育本是为让每一个教育者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有一个可以谋生的手段,但是我们把它“异化”成了非凡人物的“制造”中心,反倒很难再出一个大师级的人才。“是谁给现代中小学生带来学习的‘灾难’呢?需要我们冷静理智的予以分析,需要我们共同的觉醒。”

  [关门弟子谈钱老]

  反对教育急功近利

  作为钱学森的关门弟子,朱毅麟(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就跟随钱老学习。忆及恩师,朱毅麟向记者谈起了很多钱学森教学生的方法。

  1963年,《航空知识》杂志向钱学森约一篇介绍航空以及星际航行知识的科普文章。钱学森在百忙之中只简单写了一篇较短的文章,介绍了一些有关航空、航天的名词概念,但他却吩咐朱毅麟等弟子有时间就多写一些科普文章。在钱学森的影响下,朱毅麟此后发表了很多科普类文章,在业内已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在近几十年间,钱学森多次当面或写信鼓励朱毅麟要坚持科普写作,因为他认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样重要。“他的一些教育主张其实很有先见之明,但在当时看来观念都比较超前。”朱毅麟回忆说,钱学森并不喜欢自己的学生一门心思钻到一个领域里去研究,因为他觉得那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他总是说我们要把基础打的更牢固一些,了解的领域更宽广一些,不要急着认准一个就不出来了。”朱毅麟说,钱学森自己在多个领域都有很深造诣,他总说搞科研必须一步步慢慢来,时候到了水平自然就会上升了。“我们搞理科的逻辑思维能力强,但形象思维相对较弱,所以钱老还提倡要大家去学点艺术,学点文学,了解一些西方的思维方式。”朱毅麟追忆说,钱老教会自己的东西让他受益一生,而如今重提“钱学森之问”,他也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的广泛思考,因为单靠教育一个部门是无法解答的。

  [公开信原文]

  尊敬的袁贵仁部长并全国教育界同仁:

  钱学森走了,又一颗巨星陨落了。我们深切缅怀钱老,缅怀他的科学精神和崇高人格,还有他的那句振聋发聩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

  只有直面这个疑问,才能为目前中国教育存在之种种问题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我们认为,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从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1905年废除科举至今,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已逾百年。从1977年重新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至今,中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已经有30余年。应当说,积30余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今天的中国教育同样存在着许许多多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深层次的。例如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难以突破的瓶颈。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 ”“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温总理的感叹,源于对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忧虑。缺乏人才长远规划的短视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扭曲的考核评价和选拔机制,怎能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能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

  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目标,绝对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绝对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真正的知识分子。是时候直面“钱学森之问”了,中国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需要形成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需要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眼下,袁贵仁部长刚刚走马上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制订,这时候,我们需要一起来面对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我们一起来深思、来解题。

  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道题,一定能找到一条光明的路,中国的杰出人才也会由此不断涌现。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便是对钱老最好的缅怀。此致敬礼

  沈正赋 芮必峰 胡荣华 卞利 康建中 谢云章 李正平 徐华 李桂华 杨四平 吴玲

  2009年11月11日(排名不分先后)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教育 改革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