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团南京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组织了225名团干部,组成89个走访小组,花了一周时间走村入户,对该市高淳、溧水、六合区、浦口区等地区的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挑战困难与憧憬未来是贫困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主线。
调查发现,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他们面对的主要心理压力来自三个方面:回报父母高期望造成的焦虑感,相对剥夺造成的自卑感以及未来就业困惑造成的抑郁感。
因为对就业的困惑,55.8%的贫困大学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选择考研究生。
负责组织调查的团南京市委书记邢正军认为,这既有想进一步学习深造的考虑,同时也有对找工作不抱希望的担忧。贫困大学生一方面渴望竞争,寻找到理想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同时又害怕竞争,害怕竞争中的失败,害怕选择带来的风险。这种压力长期存在,容易使贫困大学生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思想,从而产生抑郁心理。
在这些困难面前,贫困大学生是否会放弃自我,甘心沉沦?
“调查发现,贫困不仅没有挫伤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反而增加了他们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邢正军告诉记者。
调查显示,41.1%的贫困大学生表示,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58.9%的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价值目标是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没有一人表示自己的价值目标为随遇而安或者是金钱、享乐等物质幸福。邢正军认为,贫困大学生同样注重社会的需求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能否对自己的职业有所规划,是贫困大学生将来就业的重要基础。调查表明,有55.8%的贫困大学生希望将来考研究生;绝大多数(87.7%)贫困大学生已经做好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想好或者随遇而安的贫困大学生只占12.2%。
与同学能否和睦相处也是贫困大学生遇到的一个问题。调查显示,95.7%的贫困大学生与同学相处融洽,人际关系较和谐。团南京市委权益部蒋仲群介绍,他们面对富裕同学带来的压力,往往采取直面、化解、寻求精神支持等方法解决。
南京师范大学一名贫困大学生说,“在学校里,家庭富裕的同学可能出手大方一些,对待别人慷慨一些,集体活动中出钱多一些。但我们可以多出些力,多出一些点子,把集体活动搞得更丰富一些。”
邢正军介绍,这次调查的贫困大学生有163名,还有179名大学生接受了访谈。家庭年总收入低于5000元的特困家庭的大学生占73.6%,年总收入在5000元~8000元的困难家庭的大学生占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