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平等教育让“转学潮”逆转 进入“性价比”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30日 11:10   新华网

  天气冷了,萧山新街镇中初一学生晓奇觉得很幸福——从家到他所在的新街镇中走路5分钟就到了,今年他转回来读书,清晨再不用顶着寒风赶路。

  “今年我们学校除接收了本镇新初一学生外,还接收了65名像晓奇这样从萧山市区转进来的学生。”新街镇中方校长告诉记者,这65名学生,大部分都是当年为了择校转到市区去读小学的“教育移民”,他们本来就是新街镇居民,如今主动回来了。

  当年农村学生往城里“涌”

  晓奇的妈妈、萧山新街镇长山头村的村民吴玉莲向记者讲述了儿子的求学故事。2002年儿子上小学,她想办法把儿子的学籍从村里转到了萧山城里,交了5000元择校费后,儿子就在市区的小学读完了6年小学。

  “当时,我们镇上很多学生转出去(到市区学校)读书的。因为城里学校比农村的好,家长多花钱也愿意。”吴妈妈说,虽然路远孩子上学不方便,但为了给孩子上好学校,也只能坚持。

  记者了解到,当年几乎整个萧山区富裕起来的农村家庭,都把孩子往城里送,形成一股“择校潮”。由于“涌”进来的学生太多,从2003年开始,萧山市区小学“择校费”飙升到2万元左右,但依旧没有挡住从农村转到城市就读的学生。

  但如今这样的景象已一去不复返,今年萧山每个村镇都出现了一股新潮流:农村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往市区学校挤,却纷纷回到家门口的学校读书。

  乡镇中学变样,学生不“逃”了

  是什么让手里并不差钱的农村家长又自愿把孩子送回乡镇读书?记者来到今年8月新落成的新街镇中,学校目前有44个班级近2000名学生。

  现在的新街镇中是原来镇上两所初中——长山中学和新街中学合并而成的。当地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原先那两所初中办学条件比较差,当年学生几乎都"逃"到城里的好学校去了。”

  这位家长说,当时有个很鲜明的反差:城里的学校不停地接受“择校生”,一个原本只能容纳50个学生的班级,曾出现硬撑到75人的现象;而农村学校则学生招不满。新街镇转学规模最大的一年,有200名小学生转学。

  为了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萧山近几年集中力量实施了农村初中“二校合一”工程,优化教育资源。新街镇原先两所初中合并成新街镇中后,今年9月招生季节,学生“转学潮”立刻发生了逆转。

  家长择校看“性价比”

  “暑假我们特地到新街镇中参观,很喜欢学校的环境,还了解到去年这里中考成绩很好,就把孩子送回来了。现在儿子在年级600多学生中排前30名,我们很满意。”吴妈妈说出了很多“转”回来的孩子家长的心声,除了学校“争气”换了新颜,可以省下择校费也是家长最看重的实惠。

  “这是我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成效之一,城乡教育差距缩小,孩子们机会均等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解读这股学生主动返乡读书的新潮流,萧山教育局局长蔡仁林这样说。记者获悉,经过多年均衡化发展,萧山乡镇如今100%都成为省市教育强镇。该区2007年、2008年教育投入分别是11.69亿元和12.27亿元,年增长幅度超过4.9%。(记者章咪佳)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