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重庆晚报》报道,在重庆南岸区弹子石操坝子,一位叫全文丽的普通市民,自妹妹去世以来,遵照妹妹遗愿,把母爱毫无保留地给予侄女,可是,她越是关怀,侄女越是不领情,经常以学校班干部的身份,对她和家人颐指气使,“官腔”不断。“手机快没费了,给我把话费充上。”这天,全文丽收到侄女这条没有称呼、命令口吻的短信,感觉心都凉透了。“我不明白,不就当个班干部,小孩子怎么都变得‘官僚’起来?”关键是,这样一个官腔十足的中学生,在她初三班主任的眼里,却是个“各方面无可挑剔的好学生”!
其实,不仅她这个当姨妈的不明白,我们也有些不明白,既然不明白,我们就有必要来探究一下,因为,这可是涉及到“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大问题,不能掉以轻心,不能不明不白就让它这样下去的。
一位当地的心理医生、特教专家认为这是因为那个学生“官”不懂感恩,这自然是很在理,不过,就这么一点因素,应该是不足以让她小小年纪就在官腔上那样炉火纯青的,那么,她的“官腔是怎样炼成的”呢?
首先,当然是成人世界里官员们官腔文化弥漫的熏陶。学生的任务正是学习,而他们要学的东西,本来就不应该只是书本上的那些枯燥乏味的ABC以及X+Y之类,还有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内容,那些内容,有些是我们希望他们学到的,而有些本来是不应该学的,但学生的分辨能力还存在问题,所以,他们的选择常常会让我们忧心忡忡,出于对下一代负责任,作为孩子天然的学习榜样,大人本来应该对自己的言行有所顾虑,有所选择,但大人们往往只顾自己的尽兴与痛快,哪里考虑那么多;一些大权在握的官员们,更是一朝权在手,就忘乎所以,官腔十足,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颐指气使、痛快淋漓,全没有注意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那种做派已经在无形中拥有了忠实的“粉丝”,那些懵懵懂懂的学生班干部正好将大人官员的做法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照搬到了自己身上。
其次,缺乏正确的引导。本来,面对成人社会的种种言行,学生应该学习哪些,远离哪些,是应该有人来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以免他们学了不该学的内容,丢了不该丢的东西。在这里,家长责无旁贷,老师义不容辞,可是具体到那个官气十足的学生官曾晓,其母亲不幸去世了,无法尽到这方面的责任,而如今在代尽母亲职责的姨妈,还没有时间来让那个“官”接受自己的教育。她是在初中当上班干部的,她初中的老师应该是最能发挥作用的,可是我们来看看她的初三班主任在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就可以知道,她的班主任在其中发挥了怎样杰出的作用:她说:打“官腔”是有能力的表现。在这位班主任看来,当好班干部,是为优秀学生今后走上领导岗位打好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偶尔打几句“官腔”,是一种个性的体现,也是另一种“能力”的表现,没有什么不好。成绩好、当班干部的学生,有点优越感很正常。都说老师是教书育人的,这位班主任原来就是如此在对学生灌输如何当官的思想,如此育人,非常现实,甚至还可能很受一些人的推崇。看来很有必要将那位班主任的学校直接改名“干部学校”,名正言顺炼官腔得了。一个官腔十足的学生,在班主任的眼里竟然是“各方面无可挑剔”,有这样的班主任,怎能不出那样官腔十足的学生!
再次,那个学生“官员”自己以及她周围的“星们”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原因。成人的榜样,老师的错误引导,如果没有她自己的选择,以及她的“班民们”的“众星捧月”,没有他们的顺从,也无法炼成那样高纯度的官腔。虽然她还是只是个中学生,但并非所有中学生的班干部都是如她那样的。选择对自己的“班民们”打官腔,对他们颐指气使,还是跟他们平等相处,她并非别无选择,而她已经成了习惯,对为自己代尽母亲之职的姨妈,没有一点感激之情,总是挑三拣四,还将对待她“班民”的态度用到自己恩人的身上,可见她在官腔方面中毒不浅,当然,如果没有“班民们”顺从,她的“功夫”也不容易炼到如此火候。
小小年纪的中学生“官员”,竟然官腔十足,积习难改,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它需要多方面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