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改纲要未提文理分科缘于争议非常大(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1日 12:00   京华时报
文理分科引发口水战。图/CFP
文理分科引发口水战。图/CFP

  核心对话

  人物:袁振国

  身份:中央教科所所长 规划纲要起草组成员

  以人力资源强国为目标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下发了几次重要的教育改革文件,此次制订规划纲要,和前几次有什么不同?

  袁振国:顶层设计、谋划未来,是政府的重要功能和基本职责。1985年出台的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出台的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85年面对经济体制改革,整个社会都在要求改革开放。教育管理体制僵化的矛盾很突出。所以下放权力、增强活力就成为这次文件的主题。文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首次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993年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感到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这是很重要的。为提出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思想奠定了基础。

  如今,时代又有了更大的变化,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地位不断增强,中国已经从一个经济小国发展为一个经济大国,从一个人口大国发展为人力资源大国。国际竞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人才、对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

  ◇记者:那纲要中对于今后的教育提出了什么新目标?

  袁振国: 如果最简要地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的最大成就就是通过教育的加快发展,把一个人口大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大国,那今后若干年的目标,就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迈进。与此同时,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学习型社会。

  文理分科意见各占一半

  ◇记者:关于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之初社会争议最热的文理分科,是否在纲要中给出了分还是不分的答案?

  袁振国:这个问题争议非常大,几乎意见对半开,所以现在简单决定并不是合适的时机。但是在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鼓励文理渗透、不支持偏科。

  提质量促公平成为重点

  ◇记者:在纲要制订过程中,有11个大的课题组对如今中国的教育问题做调研。那您认为如今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纲要又是如何体现并解决的?

  袁振国:如今教育最大的矛盾是质量不高、教育不够公平。所以这次战略重点相应就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

  内容涉及所有社会热点

  ◇记者:这次的纲要特点是什么?解决了哪些百姓关心的实际问题?

  袁振国:凡是社会热点,我们都进行了重点研究,这次纲要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针对社会的热点,针对民生关切的问题,给予回答,不回避任何问题。

  从前年年底开始,我们广泛向社会征求意见,征求了百万条意见,最突出的有100多条,在这100多条中一条一条研究,然后变成文本形式,可以说社会上关心的问题,没有一个在文本中是没有反映的。

  重大问题均有不同意见

  ◇记者:那纲要是否就成了管用的药方?

  袁振国:在纲要制订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对教育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都有不同意见。由于理念不同、背景不同、利益诉求不同,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

  制订纲要就是要在千头万绪中理清头绪,在千差万别中寻求共识。这对促进我国教育健康发展、解决制约教育的一系列瓶颈问题无疑会产生重大效果和深远影响。当然实事求是地讲,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短期解决。但现在能解决多少就要解决多少。如果说今天一个纲要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那不现实。有的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比如减负问题、择校问题、高考竞争问题、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等,是和中国国情及经济发展程度有关的。但对这些问题也不是无所作为,我们可以从制度上去除人为不必要的压力,比如排行榜啊、补习班、加课等等。对此,规划纲要都有明确要求。

  ■揭秘

  纲要曾经过40轮大修改

  昨天,教育部披露了纲要出台的背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从2008年8月启动,教育部先后开展了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11个重大战略专题、36个重大问题的调研;领衔课题组的是教育界的知名专家顾明远、谈松华,也有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周远清等。

  他们到全国80多所高校进行广泛调研;安排60个驻外教育处组开展国际调研;针对20个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度调研。邀请海内外各个领域100多位高层次专家组成咨询组。数千名专家和各方面人士参与了调研活动。最终形成50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

  收集210多万条意见

  在纲要起草前,教育部先广泛发起了第一轮的征求意见,其间文理分科等社会热议的20个问题被单独提出再次进行意见的征集。在2009年1月至2月的意见征求期间,各界人士踊跃参与,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建议210多万条,发来信件14000多封。对这些意见建议,工作组成员进行了合并同类项,共整理出100多个教育问题。

  200多人参与起草 

  在意见征求之后,成立了专门起草小组,邀请2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有关部委司局长、地方教育部门负责同志、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等直接参与起草修改和论证工作。文本初稿形成后,先后4次大范围征求意见。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民主党派中央、中央有关部委、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海外教育界人士等500多个单位、1300余人共提出意见建议近5000条。前后对文本进行了约40轮大的修改。

  已制订分省份规划

  教育部表示,除了纲要本身,为了支持和配合总体规划的制订,还安排了北京、辽宁、上海、江苏、河南、湖南、广东、重庆、新疆等省(区、市)制订了分省份规划,同时开展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分规划的研究制订工作。

  ■链接·教改历程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任务。

  1984年至1985年,中共中央相继颁布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形成了80年代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态势。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确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将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和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高校招生和毕业分配制度,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等等。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3年发布的《纲要》,是在我国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对于教育的战略地位,明确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在教育发展的方针和目标上,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是,也有人总结,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教育以体制改革为主要特征,那么90年代以来的教育则是“发展大于改革”,以规模、数量的扩大和增长为主要特征,所进行的一些改革主要围绕教育经费问题,兴奋点在创收、经营、学校办公司、高收费等方面,即舆论称之为“教育产业化”的思路。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决定》中提出了高校扩招。这对今后的教育起到了重要影响,让中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教育大国、劳动资源大国的转变。

  《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推行素质教育的概念,提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