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热议教育改革:中国教育“再出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2日 11:43   人民网-人民日报

  要让人民“看到教育的希望”,必须对“教改”全面审视,重树一些基本原则与发展立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于2月28日发布,第二次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从2009年初第一次征求民意,到现今第二轮征求民意,重视与慎重的态度溢于言表。中央政府希望以民主开放的形式,面向公众,依靠公众,勾勒未来教育发展的轮廓,给出一份未来十年中国教育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温家宝总理年初在座谈会上说:“纲要”应该反映国家的意志、决心和战略眼光,让人民看到希望,从而增强对中国教育的信心。这句话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教育改革关系个人、家庭、国家与民族,唯有让人民看到教育的希望,才能看到所有的希望。而当下的中国教育,的确面临着重塑希望的重任。

  这些年的教育成绩不需赘言,但一些“折腾”也令人失望。应试教育与教育行政化积弊犹存,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均衡化任重道远……如此现状之下,“修修补补”的教育改革难以带来根本性改观,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渴望。

  正因如此,要让人民“看到教育的希望”,必然要像“医改”那样,对“教改”全面审视,重树一些基本原则与发展立场;也正因如此,面向2020年的《规划纲要》才被全社会寄予厚望。由此可言,《规划纲要》的讨论与确立,不啻中国教育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再出发”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迈出第一步,不等于我们就有资格面对一个“文本”盲目乐观。重新确立教育改革目标,等于是对教育蛋糕进行一次重新分配,在既有教育利益格局面前,打破它、理顺它都绝非易事,也注定无法毕其功于一役。当下比较紧迫的,是能实打实解决一些民众意见最大、矛盾最尖锐的焦点问题,让大家看到“动真格”的改革诚意,从而在全社会凝聚改革信心。

  比如说,教育投入实现早已承诺的占GDP4%问题。4%已不只是个数字,而是人民群众衡量教育受重视程度的标尺。“我们对实现4%的目标信心很大,同时感到难度不小。”难在哪里,信心如何通过攻坚克难而树立,考验各方决心和智慧。再比如大学行政化问题,《规划纲要》的回应是“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触动“实际存在”的利益格局,阻力可想而知,只有超越口头的探索,才能让人感受到解决的希望。

  因此,在对中国教育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望闻问切”、并确立教育发展的社会共识之后,急需确立责任主体并开出责任书;急需将教育改革共识纳入政绩考核;急需以改革的勇气与气魄“攻坚”一些焦点矛盾,以改革成果换取深入改革的社会支持。

  教育改革是国家级别的改革。拉开中国教育全面改革的序幕之后,唯有尽快梳理出人心所向、体制所归的发展线索,才是真正让人看到“教育希望”的希望所寄。毕诗成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