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 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已经发布,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为了更好地解读这一份未来十年中国教育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我们特邀请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2日做客新华网,就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以下是精彩摘要:
谢维和说,说心里话,我看到规划纲要中写到这一条以后我特别的高兴,为什么这样说呢?实际上在六、七年前时,我当时是全国政协委员,在第38组,当时我们这个组在两会上就有一个提案,就是要建立一个全国教育的政策咨询委员会,就是要突出强调怎么样使得我们的教育决策,包括它的执行和检查更加科学化。我之所以高兴这是其中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前些时候我还真做了一个教育政策的研究,做得很有趣。我把从1985年到2001年、2002年教育政策的颁布数量做了一个跨年度的分析,发现这十几年来教育政策出台的数目还真是蛮多的。据我初步的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年有80多件,如果平均算下来30天就有一个政策了。 但是关键是政策不能太多,教育是要稳定的,就像刚才谈会长讲到的一样,不能说今天想到一个就出一个,不能一有问题就出一个。因为教育的效果要有一个长效机制才能看得出来究竟是好是坏。所以我觉得有这样一个教育咨询委员会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科学性和教育改革发展的稳定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看到这个政策出台以后也很高兴。 谢维和说,我觉得孙司长是从一个大的、宏观的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的。我在清华大学当副校长,在北师大我也当过副校长,我在首师大也作为校主要领导。我觉得这次纲要里明确提出完善大学校长选拔办法,这种提法还是比较准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应该讲,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包括大学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和不断的完善。实际上在大学里,一个人想当校长已经不是说谁说一句话就可以的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了。为什么呢?从我在不同学校工作的经验来看,第一关你首先要得到群众认可,教授们得推选你,群众得赞成你,得要有民主程序。大学的民主氛围还是很浓的,教授说话还是挺有分量的。 我在过去的一篇文章里讲我在大学里当校长就是给教授打工的,所以说这是有非常严格的民主程序的,在一定范围内老师都是要投票的。在这个基础上集中各方面的意见,同时由我们相关的管理部门来认定。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还有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校长其实不是一个校长个体,而是一个校长群体。所以在任命或者在选拔一个学校的校长时,如果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复数作为一个结构来看的话,我们还要考虑这个班子的搭配怎么样更和谐,不同的管理部门怎么选拔才能由不同专长的人来担任,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合力,形成一个几加几大于多少的效应出来,这是很重要的。 谢维和认为,所以大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制度是和整个学校制度结合在一块的,也是学校校长在行使职权中受群众监督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在理解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的时候不要孤立地看,要注重它的群体,同时也要注重在校长选拔过程中年度考核和他在执行政策以及决定政策时的各种制约和民主程序,这样完整地来理解我觉得是更加恰当一点。总的来说,我还是前面那句话:大学校长不好当,大学校长也不容易当。我想现在怎么样能够把这种民主、集中的大学环境体现得更充分是一个难题,但是我相信我们也能更好地解决好。 主持人:刚才几位都谈到了学校,其实学校是开展教育的一个平台和舞台,现在我们一直想建立的是一种现代化的学校制度。但有人说这种现代化的学校制度就是要把权力下放给学校,是这样吗? 谢维和:我觉得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在中国,包括在我们整个教育改革开放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处在初步阶段。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中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还有很多东西是要探讨的。所以在这次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是积累了我们国家近年来或者说是多年来教育教学或者是学校内部改革的经验而形成的要求。包括内部的管理体制、治理模式等方方面面的关系。 你刚才提到的问题我认为是抓住了很核心的事情。现代学校制度强调,包括在规划纲要中包括在体制改革中很多地方提到要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这当然要给学校一些权力,这也是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这里要强调或者进一步说明的是,与其说是增加学校的权力不如说是增加学校的责任。我作为一个大学校长,深深地感觉到给我的权力越多我感到身上的压力越大,因为最后都是你的责任,如果没有给我自主权我一切按照上面的办,出了事情也不是我的责任。所以,给了权力以后怎么行使好这个权力实际上对我们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现代学校建设来说是更大的任务。概括地说,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不仅是给学校自主权,更多地是给学校提出要求,如何用好这些权力来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更全面地理解自主权的含义。 谢维和:我补充谈会长的意见,我认为他说得非常好。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次规划纲要在人才培养体制和人才评价上,能够大胆地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政策要求,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因为人才培养体制本身,或者说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很微观的,有很多学术的因素在里面。而评价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这次规划纲要敢于去碰这种硬问题,敢于去接触这样一些真正涉及到高等教育深入改革的难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的评价制度或者说人才培养体制有什么关系,或者说我们这次的改革要做什么样的突破的话,简单地说就是过去的规定动作太多,现在要增加自选动作;过去标准太单一,现在标准多样化;过去更重视学校和老师的作用,现在要发挥学生的作用。 这样一来,就会带来非常客观的问题,就是评价的标准就不容易单一。所以对评价上,我们说一定要做出多样化的评价标准,有多种的评价方式。在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多一种标准就多一批优秀人才。所以,这次规划纲要提出这一点是非常适应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