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朱天慧
人民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张素玲)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于近期正如火如荼地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正忙于提交自己的议案、提案,教育问题始终是他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特别是前段时间教育部征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意见更是把教育推到了“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前台。今天,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朱天慧就对纲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朱天慧代表认为,纲要先后两次易稿,针对我国教育领域中目前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了改革创新的思索,它对教育领域中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和前瞻,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纲领性文件。“纲要”的开始就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的30年来,我们的确在教育的投入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办学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纲要中也认识到,我国教育总体上还不适应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要求。因此,朱天慧代表提出4点相关建议。
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到2000年底,全球留学生总数达到160多万,分布在全世界108个国家,而中国有38万留学生在世界103个国家求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因此,从全局的观点出发,从十年时间的发展来考虑应当还有更大的手笔才能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
她建议,纲要应进一步强调社会的教育责任。教育是有社会责任的,教育却不仅仅是教育系统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教育的目标是要帮助年轻的一代树立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祖国的社会责任和自我的人生目标,同时掌握达到人生目标的本领。要让他们不仅树立远大的人生的理想,还要掌握实现人生理想的智慧和技巧。
她呼吁,国家承担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应延伸到一种完全的职业教育。如果把小学入学年龄定为6岁,则九年制义务教育后的年龄为15岁,并未达到新劳动法规定的最小工作年龄十六周岁。即使入学年龄为7岁,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年满16岁的青年也没有掌握一门可以养活自己的专门技能。应当认为义务教育不是终结,因此建议国家和政府把义务教育延伸到一种职业教育的结束,这对和谐社会的建立会有很大的帮助。
她提议,纲要应推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这与我们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专业设置上的不尽合理,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不无干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牵涉到千家万户,对社会的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增加办学自主权的同时,有权威的质量检测与评估也是不可少的。其中专业设置的社会需求,师资力量,实际能力的培养与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方向应当纳入到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