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味求规模不可取 办教育能否少点工程思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31日 11:51   人民网-江南时报

  翻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后半部十大重大工程项目和十大改革试点项目赫然入目。照说,在未来的3年内将同时启动这么多工程,体现了国家将把教育摆在更加优先发展地位的决心,值得为之振奋。但是和不少人一样,每当看到这些以工程名义列出的教育项目清单,我总免不了且喜且忧。

  以工程的名义办教育是很值得商榷的。然而中国这些年办教育,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屡试不爽的经验是:“想多得到一些教育经费吗?那就请多创造些概念吧。”从某个角度来看,教育在国家整个财政拨款体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需要不断地提出一些工程名目来找财政要钱。 

  工程思维已经成为各个部门的一种普遍的思维。在我看来,教育是具有极强的特殊规律的部门,用工程思维来办教育,弊端太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是个慢活儿。可是一旦成为工程,特别是成为领导工程,主管领导就难免没有急功近利的心态,需要立马看见效益,听到响儿。谁都知道春种秋才能收,而很多领导干部却等不及了。

  工程与钱的关系最紧密。工程项目多了,就意味着有更多的部门、更多的官员手中有了更大、更多的资金、资源的调配权力。 

  这就导致所有人的眼睛都是集中向上的——要钱!这成了最有效的指挥棒。为了争夺这一块蛋糕中的利益,哪怕是捞取一点蛋糕渣,就足以形成基层部门“跑部(局、委)钱进”的强大内驱力,增加了腐败的机会。谁来监督、怎样监督也就成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有人说,自上而下的改革很少有成功的。对教育而言,尤其如此。教育改革本应是自发的、百花齐放的。工程思维中屡遭诟病的具体思维、单向思维,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缺乏整体、系统的统筹等等都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大忌。同时,教育是非常讲究精细的、基准的。然而一旦成了工程,尤其成了政绩工程,标准可能就会被放大、被调高,继而走样。前几年被各界批评的教育圈里的这个大跃进那个大跃进产生的后遗症,最近也在慢慢凸现出来。

  雅克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