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方大学校长预备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7日 10:42   新浪教育

  经过紧张有序的筹备,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将于5月2日在江苏省南京市正式开幕。

  5月1日下午,论坛组委会召开了与会中方大学校长预备会。本届论坛组委会副主席、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同志,组委会副主席、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曹卫星同志出席预备会并发表讲话。教育部直属司司长陈维嘉同志主持了预备会。论坛组委会有关负责同志和江苏省教育厅负责同志出席了预备会。

  郝平同志首先介绍了本届论坛的背景情况。由教育部发起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主旨为“启迪领导智慧、憧憬大学未来”,自2002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每届论坛都确定了不同的主题。2002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论坛主题为“现代大学的领导与管理”,2004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论坛主题为“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科技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2006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论坛主题为“大学的创新与服务”。论坛的举办促进了中外大学校长沟通交流,提升了中国大学校长的能力素质,对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论坛正受到国内外高校越来越大的关注,逐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品牌项目。

  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由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江苏省教育厅和南京市具体承办。论坛组委会由教育部、江苏省、上海市及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由教育部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江苏省教育厅、南京市等组成了若干工作小组。之所以选在五一,是正好结合上海世博会的开幕,邀请与会的外国大学校长观摩世博会。这些外国校长也是我国政府邀请的出席世博会开幕的国外嘉宾。

  郝平同志强调,本届论坛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即将颁布实施这一重要时刻策划筹备、组织举办的。按照中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要求,《规划纲要》从制定之初,就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真正实现了广集群言、广纳众智。特别在2010年“两会”前,《规划纲要》的文本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参与踊跃。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邮件、信函、教育部网站网友帖子2.79万条;从新闻媒体和社会网站收集报道评论与意见建议249万多条,总计252万多条。综合看,社会各界对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的方式评价积极,对纲要文本充分肯定。腾讯网和人民政协报联合调查显示,社会对规划纲要的满意度达到73%。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工作从形式到内容、从时机到效果、从媒体到受众,能够得到这样的正向评价是前所未有的。选在这个时间举办这次校长论坛,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关战略方针、政策措施的落实将是一次思想上、观念上的重要准备与有力动员。

  郝平同志介绍,本届论坛在吸收历届论坛成功做法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呈现出三个方面新的特点:

  一是倡导开放性。本届论坛首次邀请了企业界代表参加。包括美国微软公司和美国欧特克公司两家跨国公司高管将作大会演讲,美国IBM公司和国内华为公司高管将参与大会讨论。企业高管与中外大学校长同台讨论,从企业和社会的视角就高等教育发展、企业人才需求等角度发表观点,展开对话,实现交流。

  二是强调互动性。论坛以大会演讲、大会讨论、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缩减演讲时间,增加提问和互动时间,在时间总体缩短较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证中方校长的参与面与互动交流机会。

  三是突出实效性。本届论坛的组织严格按照中办国办文件的相关要求,坚持勤俭办会,好事办好的原则,力求实效。根据国际惯例,本次论坛压缩了时间,除境外代表参加世博会外,正式举办时间为两天半,内容丰富、安排紧凑。论坛闭幕后,组委会秘书处还将通过调查问卷,多方听取中外校长们对进一步办好论坛的意见、建议,梳理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论坛实效。同时,为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保证效果,论坛会议全部安排同传翻译。论坛结束后,还将通过编辑出版论文集、经典言论集、制作音像资料等论坛后期成果开发工作,进一步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面发挥论坛的效用。

  郝平同志介绍了论坛的准备情况和出席情况。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举办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一贯支持。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对第四届论坛两次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同时延东国务委员将出席论坛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对论坛筹备与举办工作的有力鞭策与鼓舞。教育部、江苏省、上海市都高度重视这次论坛的举办,各相关单位协调配合、全力以赴,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高效率地完成了各项筹备工作。

  本届论坛得到了国内外高校、有关企业的积极回应。参加本届论坛的境外正式代表共32名,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京都大学等28所世界知名大学的校长,3位跨国公司高管等。参加论坛的中方正式代表包括121位国内大学校长、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另外,江苏省省属重点高校和高职院校的校长、党委书记近90名领导也出席论坛。论坛规模为历届之最。论坛活动除请刘延东国务委员作重要讲话,袁贵仁部长发表主旨演讲,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作嘉宾演讲,还安排了15次大会演讲。具体为:8位境外校长、5位中方校长、2位跨国公司高管。论坛安排了2次讨论,1次平行论坛。期间,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教育厅还安排了文化体验、观看江苏省高校学生文艺演出等多项活动。

  郝平同志指出,经过三届举办,论坛已经形成了积极参与、深入思考、主动交流、共同探讨的论坛文化,中国高等教育日益发生着的深刻变化、与会中方大学校长不断提升着的良好素质与形象也得到了境外校长的高度评价。相对于前几届论坛,本届论坛规模更大,外宾层次更高,举办时间短,活动安排紧凑,组织难度大。为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论坛各项活动,郝平同志提出了四点希望:

  一是高度重视,精心准备。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是中外著名高校校长云集的盛会,参会的中外大学校长们带来了各自关于大学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的真知灼见,带来了各自进行大学管理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资源宝贵,机会难得。要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这次论坛,把参加论坛作为一次重要的中外高校学习研讨的机会,一次开展交流合作的机会,一次展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展示中国大学领导者素质与水平的机会。

  二是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行论坛交流。当前高校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课题与挑战,其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是高校人才培养问题。即将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的中心地位,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这在当前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受组委会委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经过充分论证,最后确定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并分设“大学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高水平大学的教学模式创新”、“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与评价”、“可持续大学校园建设——绿色大学建设”等议题。希望各位大学校长紧密围绕纲要的精神和具体规定,出谋划策,推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与模式创新,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三是按照会议的日程安排和程序要求,积极参会。论坛各项活动在论坛手册上有明确规定,请各位校长参考了解各项活动时间与具体要求。为提高效率,保证效果,论坛讲演的时间为10分钟,提问时间20分钟;论坛讨论每位参与者的发言时间3分钟;平行论坛引导性发言的时间为6分钟。

  四是积极支持论坛组委会有关工作。根据历届论坛成功经验,通过简报及时反映论坛活动是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一大特色。本届论坛将继续坚持这一成功做法。希望各位发言人及时向简报组提供有关书面发言材料,以便及时、准确编发论坛简讯。论坛结束以后,组委会将委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力量,对论坛成果进行整理开发。请各位校长积极协助这项工作,积极提交参会论文等有关材料。同时希望各位校长对简报、成果开发等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

  郝平同志在讲话中还代表论坛组委会对上海市、江苏省委省政府给予论坛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对校长、书记们的积极支持和热情与会,对论坛筹备各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学生志愿者富有成效的筹备与服务工作,对高度关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举办、给予论坛积极宣传报道的媒体和记者们表示感谢。

  郝平同志最后强调,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是高等教育界的交流盛会,是大学校长们的思想盛宴,在座的每一位校长、每一位工作人员既是论坛的参加者,也是参与者;既是论坛成果的分享者,也是论坛成果的奉献者。他希望与会人员为成功举办一届务实、高效、富有影响的论坛而共同努力。

  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同志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对出席论坛的大学校长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江苏省举办,既是对江苏省高等教育事业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江苏省有关工作的高度信任,更是对继续做好高等教育工作的有力鞭策。论坛的举办,必将推动江苏省高等教育事业再上新的台阶。他说,江苏省省委、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举办,对论坛筹备各项工作给予全力支持。他表示,江苏省将进一步做好各项会议服务工作,努力创造良好的会议环境,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参加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中方校长、校务委员会主任,论坛组委会成员及工作人员,有关媒体记者等共100余人参加了预备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