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清华大学校长谈促进创新型人才成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7日 10:51   新浪教育

  演讲结束后,顾秉林教授回答了中外大学校长的提问。

  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今天,四所国际一流大学的校长都做了报告。很有意思的是,耶鲁有耶鲁的风格,牛津有牛津的风格,斯坦福大学校长说“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清华大学已经是学科齐全的综合性了。我想说的意思是,大学不要千篇一律,好大学的共同点是都能培养出好的学生,但是其规模大小、作业方式是可以不一样。总之,今天的报告是我们增强了信心。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说清华学科齐全,并不是说什么都好。我们只是想恢复到第一个时期清华的那种风采和状态。我刚才讲,在清华发展的第一阶段,实际上农科还没有。实际上清华成为大学是在1928年,但是到1937年时就培养了一批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栋梁,当时就是学科比较齐全。但是,必须强调,学科齐全并不见得是所有的学科都最好。

  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宋永忠:顾校长刚才讲到,这些年清华大学发展了文科和理科,不是为了发展学科而发展,而是为了营造综合性大学这样一个氛围来培养创新性人才。我的问题是,现在清华大学已经是综合性大学了,今后将如何利用综合性大学这种强大的优势来培养创新性人才?有哪些具体举措?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正如我刚才所谈到的,清华为什么要发展综合性?主要是从学术角度考虑的,我们希望清华的学生有非常坚实的基础,既有很好的人文素质,也有非常好的科学素质。这在单一的学科中,我们努力做也不是不可能,但确实是比较难的。有了这样一个综合性布局以后,对学生的熏陶就很不一样了。比如说,学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是在专家的指导下去学的,而不是在教书匠的指导下去学的,这是很不一样的。所以说,当我们考虑清楚了以后,我们这些年来大刀阔斧地进行综合性的一些扩张,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周哲伟:清华大学一直有通识教育的理念,在五十年代随着我们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又变成了一个专业化的工科学校,现在又走上了综合性大学的路子。但是,我们国家的发展阶段跟美国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现在仍然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阶段,美国早就把那个阶段过去了。清华大学的目标仍然是世界一流大学,这样我们国家发展阶段和世界发达国家发展阶段的不同,对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什么样的影响?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其实,一个大学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大学的成长和民族、国家的成长是紧密相连的,不可能脱离本国的实际去发展,但是也不能完全拘泥于现实。所以,大学既有服务社会的责任,也有引领社会的义务。对于清华而言,我们在目前的国情下虽然仍然还是以工科为主体(50%的学科是工科),但是加大了对其他学科的兴建或鼓励,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说,我们国家除了需要工程师以外,还会需要法律专家、管理专家、公共政策专家等。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理所当然应该承担起这样的社会责任。

  华东理工大学钱旭绪红:清华大学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也有非常高的国际声誉。每当遇到国际大学的校长,我就会了解在以理工为主的学校当中哪些高校影响是最大的,他们认为我们国家有两所学校,一所是清华大学,另一所是中国科技大学。但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在国外的,有的从事很好的职业,也有的只是在做一般工作,而中国科技大学则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年轻科学家,在很多世界著名大学里任职,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我想请问贵校今后在提高质量方面有哪些新的重要举措?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我们曾经在美国顶尖大学和一般大学对清华的学生做过一个调研。从调研当中可以看出,我们最大的不足是师生互动不够,这一点与美国大学有非常大的差距。我们师生互动的时间是非常少的,教育现在虽然有了网络化,有了计算机和虚拟世界,但是最本质的、能使学生耳濡目染接触的、并深受启迪的还是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在发言中讲了很多例子,都是从这个出发点出发的。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刚才您回顾了清华大学的历史,特别是在三四十年代,清华大学曾经培养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在我们印象中,西南联大时期是非常辉煌的时期。这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悖论,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清华当时并没有太多的科学研究,也就是说以教学为主的大学也培养出了很多杰出的科学家,或者反过来说,如果不具备现在清华综合性的条件,是不是也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实际上没有明确说这件事情,如果说当时培养那么多人才的话,是不是当时就已经是国际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了?实际上最本质的问题,是当时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主要是靠国外,我们培养了很多学生,他们最后读研究生大多是在国外完成的,然后再回到国内,国内事业的发展造就了他们成为大师。所以我们对于那一段时间不能估计过高也不能过低,不要认为那段时间培养那么多人才就已经是非常好了。正因如此,蒋南翔先生非常强调实践,而且把学制延长了(从4年延长到5年,甚至6年)。解放以后,就很难派留学生出国,只有前苏联,大部分高层次人才得靠自己培养。所以,蒋南翔校长就强调在“厚基础”以外还要“强实践”,这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比其它高校高出一筹,在各行各业中脱颖而出。现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基本上靠国内,关键是要解决创新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我今天谈的九个字,即“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刚才您讲到,清华本科毕业出国读硕士、博士的比例很高,这些学生拿到博士学历以后回国的比例有多高?如果这个比例不太高的话,是个人的原因,还是国情的原因,抑或是教育的原因?我有一个感觉,这些年来北大清华学子引领了出国留学潮流,我们也非常希望北大清华学子引领中国学子在国外学成以后回国的潮流。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这里涉及到很多观点的不同。第一,出国学习好事还是坏事?我认为是好事!在座的大学校长,尤其是年轻的校长,有几个没有出过国?出国无疑是好事。我很坦然,清华出国多没什么关系。但是究竟清华有多少出国的?并不像媒体说的那样,清华培养的学生都出国了。最近这三年,清华大学本科生毕业后直接出国的是15%,硕士生毕业直接出国的大概是25%,这些学生都得到了美国著名高校的全额奖学金。我个人认为,本科毕业生有15%—25%出国,这是非常正常的比例。太少了,说明你那个国家开放度不够;太多了,说明你那个教育很成问题。第二,对回国怎么看?不要认为他们暂时没有回来就不爱国了,这是两码事。回来我们非常欢迎,他们在国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很好。其实大家都知道到,我们现在和国外非常紧密的合作和交流,主要是靠那些当时在你们学校学习、后来到国外工作的校友,这就产生了桥梁作用。因此,他们回国我非常欢迎,暂时不回国也没什么关系。不要认为,回国就是非常好,不回国就不爱国,我认为这个想法太陈旧了。

  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校长彼得·古德蒙顿:请问您和工业界的联系如何?在教学和研究方面,清华大学和工业界的互动如何?联系如何?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清华大学非常重视和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我们很早就建立起来了一个委员会,就是企业和清华大学委员会。现在已经有130多个外企参加这个委员会了,每年在清华大学召开年会。同时,我们还非常重视和当地政府的联系,我们和23个省份签订了协议,就我们的科技园、技术转让等和当地政府进行合作。这些合作,大多是非常成功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