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指导:生命教育可以从幼儿园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3日 11:32   杭州网-每日商报

  澄澄是胜利幼儿园的孩子,有段时间,老师发现这个活泼开朗的小朋友突然沉默了很多,常常一个人躲在班级角落里发呆。

  老师有点担心,和澄澄爸爸交流了一下后发现,其实是事出有因的:近日澄澄的外公去世了。外公和澄澄的感情向来很好,他的去世对小澄澄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尽管家人再三在澄澄面前回避外公“死亡”的事实,只是告诉孩子,外公去了很远的地方,他在天上会一直看着小澄澄。

  然而细心敏感的澄澄对于外公的离去依旧无法释怀。她并没有痛哭流涕,只是变得“安静”了许多,说再也不想去外公家了。爸爸妈妈为了帮澄澄找回以前的快乐,平常在家尽量少提“外公”,对于外公“死亡”这件事情也尽量表现得平静,节假日一起带孩子外出游玩,希望以此转移澄澄情感的注意力,引导她平静地接受外公“死亡”的事实。

  澄澄班上的金老师,知道这回事后也非常注意,为了配合好澄澄父母的疏导工作,她平日在幼儿园就多和孩子说话聊天。金老师在班上进行了一次“死亡教育”,初见成效。

  金老师是这样想的:生命、死亡,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一条小鱼的死去,一个身边亲人的逝去……当这些“死亡”的现实出现在幼儿身边时,我们成人该如何开展关于“死亡”的生命教育?避而不谈?显然是不行的。

  金老师是这样对孩子们说的:失去亲人肯定是一件伤心、难过的事情。但总有些东西、有些事会自然地与我们分开。不必刻意回避,孩子们,当你们长大以后还是要面对很多难事,面对比逃避有用。

  可喜的是,在众人呵护下,现在澄澄的话多起来了,开心的时候还会主动告诉老师:金老师,外公在天上看着我呢,他还会到梦里和我一起玩的。她也不再排斥去外公家,愿意到外公家吃饭度周末。当然偶尔还是会小消沉一下,毕竟抚平亲人离去的伤痛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生命教育,可以从幼儿园开始

  1968年,美国的一位学者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

  人们普遍认识到,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一次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决定人生命全过程的质量;重视每一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就是重视生命全过程的质量。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此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

  当孩子面临这些问题时,如果家长和老师采用回避、欺骗的方法,会让孩子长大后变得多疑、不信任,他们会觉得身边最亲的亲人都会欺骗自己,“他们都不说实话,我还能相信谁呢?”

  因此,心理专家建议,当孩子遇到诸如“死亡”这类情况时,家长和老师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让孩子从小就能够面对生命的变化,更有承担,更能面对。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