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师专题研究:把握大课堂重心推进教育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2日 19:59   新浪教育

  现代校外教育面临重大转型,其核心功能应该重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综合学习条件,对学校内学习的各科知识深度整合与融通,进而固化凝华提升为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就必须使校内外教育有机结合。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与应用,为校内外教育增加了资源,丰富了内容、拓宽了途径,但怎样有机整合与融通呢?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2006]4号)和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工作的意见》(京办[2006]21号)文件,都强调加强校内外教育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就目前我国的整体情况看,校内外结合还很欠缺,多是零散的、随机的、割裂的,还没有组织结构体系保障,没有建立长期有效机制,没有开发紧密衔接的课程资源,没有形成指导支持系统。海淀的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的组织与开发,正是着眼于现代教育的转型,从社会化学习环境的视角,基于社会化、课程化、综合化、常态化来设计实施,强调校内外衔接与沟通,实施整体育人,加强学生综合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努力构筑立体化教育,创建多元化课堂,促进个性化学习,实现区域特色化发展。

  一、扣准时代命题,科学把握社会大课堂战略定位

  一个地区、一项事业的发展,最关键的是看战略选择和制度安排。当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教育转型的轴心集中在实践教育和创新上。教育的发展创新,需要新视野、新思路、新思维。社会大课堂作为一个综合性社会化系统工程,应该怎样确定自己的战略定位呢?资源怎样盘活?机制怎样激活?实力怎样变成活力?品牌怎样提升为品质?一系列深刻、精细的问题在考问。

  (一)把握教育的时代特性和变革方向

  学习是当今人类最根本的资源。一方面教育的特质塑造着未来社会的形貌,另一方面教育特质又决定于管理体制和结构。从上世纪80年代全球性声势浩大且历时持久的教育改革看,各国都在千方百计致力于拓展教育功能潜力,研究优化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途径,几乎都把视阈锁定了校内外大教育融通与实践,有的拆掉学校围墙,有的强化综合实践,有的以研究性学习、做中学为突破,有的实行走班制等等。虽然至今人类也没找到普遍有效、发展成熟、适用于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术,但把教育作为仅仅是孤立的知识传授领域,把教育过程变成单调的、枯燥无味的学店教育,则已被证明是失败的。教改要克服马戏表演似的混乱不清和婆婆妈妈式的教育实验,非常悲伤的狭窄化观念,管理结构分散和学习基础的缺失,靠零散的课堂教学的改革很难奏效。前一段素质教育出现挫折,改革步履维艰,中小学生素质提高困顿乏力,是因为长期以来教育过于偏重校内课内,过于偏重知识性堆积,过于偏重单向刻板讲授,而不问青少年发展需求、素质结构、成长规律,使本来就缺乏生长土壤的校外教育长期衰弱不振,形成整个教育只执校内一端,只为升学服务,从而显示结构劣化,功能窄化,作用弱化的不良倾向,严重制约了教育的科学发展,构建多元开放的社会化学习环境,推进校内外相互融通的大教育战略实是中国教育发展形势所迫,大势所趋,根本之策。

  (二)明晰社会大课堂的内涵和要义

  一是弄清社会大课堂的要旨。社会大课堂是什么?是否可以把它概括为“三个一”。一个是“大”,调动所有潜在的教育资源为社会大课堂服务,社会处处大课堂;从广大中小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课堂内容设计全面,涉及领域广泛。一个是“实”,课堂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校内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课程到大课堂解决;课堂教学讲求实实在在的成效。一个是“深”,在社会大课堂中,校内课堂传授的知识能够得到应用、深化、整合、建构,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思考、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是处理好各方面教育工作的关系。我们整个教育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内容和各项工作之间密不可分。如何把握好社会大课堂与其他各项教育工作的关系,找准定位,非常重要。首先把握好社会大课堂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为中小学生提供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做实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完全可以依托社会大课堂这个平台,社会大课堂也要承担起提高学生素质的职能。其次把握好社会大课堂与课程改革的关系。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多元化发展、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社会大课堂要不断完善和加强建设,为课程改革提供支撑,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新领域。再次把握好与校外教育的关系。社会大课堂要与校外教育相互结合,通过大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决课内解决不了的和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校外教育提供了新载体。最后把握好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关系。社会大课堂要为学校提供广泛的社会资源平台,从改善教育环境、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服务于学校特色发展。

  三是把握社会大课堂建设的原则。通过一年多以来海淀区大课堂建设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性。社会大课堂要弥补校内教育的不足,把学生们在课本上、在学校教室里学到的知识通过社会大课堂应用起来,变成一种实践的能力。二是针对性。社会大课堂要与中小学生的需求、大课堂资源的实际、课程的内容衔接起来,注重可持续发展。三是开放性。要有一个开放性的思维,设计社会大课堂的内容,改革教与学的方式,统筹各方面的课堂资源。四是综合性。社会大课堂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注重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社会大课堂的综合效益。五是创新性。大课堂的教与学要有大胆创新的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资源丰富、空间较大的特点,打破常规和束缚,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三)挖掘发挥社会大课堂的区域特色和优势

  一是把区域资源盘活。科技、教育是海淀的根本命脉。科技创新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核心力量。海淀科教力量雄厚,区域内有高等院校80多所,科研院所213个,驻区院士400多位,接受高等教育的居民占40%多。海淀应该发挥科技、教育的孵化基地作用,创新机制,整合资源,调动区域力量,全力打造科技、教育的“硅谷”。大课堂应该为此提供基础和途径。

  二是探索和突破课改中诸多深层矛盾。海淀的基础教育多年来一直领先,从教学改革,到体制改革,到教育综合改革,到群体科研,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新的历史阶段,也面临一些高位瓶颈问题,如何突破?一个重要思路和战略,就是加强校内校外教育的充分融通,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深度统合,抓大教育、大课程、大教育。①优化结构,研究各级各类教育结构、体系、内容、途径,发挥整体超越;②突出内涵,抓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特别是抓好科技、艺术、校外教育,提升区域教育品质;③特色发展,根据海淀的情况,要走大教育、大融通的路子,抓综合性教育部位,凸显区域教育文化;④优质均衡,普及提高并重,把高精尖常态化,突出实践教育贡献力。

  (四)创新工作机制工作策略

  实践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部位,是教育品质的重要标志。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在教育的本质功能上定位,把握现代教育和课程理念,发挥社会大课堂的整体育人优势,要借鉴国际规则和标准,在教育和素质层面设计方向和目标,体系和结构,项目和内容,活动和课程,探索海淀教育整体创新路径。①强化资源整合,加强硬件资源建设与整合,加强工作团队建设与整合,加强校外教育研究力量建设与整合,加强区域智力资源开发与整合,在管理水平和机制创新上突破;②优化科技教育网络体系,发挥海淀社会资源单位优势,构建科技教育机构、基地学校、资源单位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体系;③加强课程资源开发,按照国际标准,动员各界力量开发系列资源包,在教育内容和项目上占领制高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