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盘点2010年,喜事、急事、难事,国内、国外、朋友……可圈可点的不少。身居海外、负笈求学的学子们如何看待这过往一年?或垂头、或得意,或淡然一笑、或欣喜若狂,听他们咂摸回味,读者许能引为知音,闻声相契。
以认真回报认真
陈力菡
岁末年终,我想说说我在国外的老师。Colby是我媒介经济学的任课教授,他是一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只有胸部以上能够活动。他说话十分费劲,想要喝水时必须吃力地用两个手掌夹住吸管歪着头吮吸。可是,Colby身上总有一股子轻松、幽默和认真。不管是寒冬还是炎夏,他上课从不迟到;他不要助教的帮助,独自一人遥控电动轮椅,乘校车回家;他对每次学生作业的细节情况了如指掌;他课上举例的时候总爱拿自己开涮,同时又恰到好处。
这门课的期末作业是一个案例分析。因为那几天非常忙碌,我就潦草地做了一份,并把提纲发给Colby,礼貌性地征求他的意见。发提纲只是惯例和课堂要求,目的是催促学生把任务向前推进,所以我不认为他有精力很认真地查看每个学生的提纲。没想到他的回信比我的提纲长好多倍:详细分析了结构上的失误,链接了很多有用资源,甚至指出很多表达方式上的问题。看到他如此认真地回复,我十分愧疚,非常感动。我想自己也需要用同样的认真来回报Colby的认真。随后,我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完善我的提纲,用几乎一周的时间完成这项作业。演示那天,我早上4时就起床做最后的准备。
在50分钟的作业演示中,我以自信的姿态、清晰的逻辑和流利的语言,详细阐述了我的观点,并接受在场同学的提问。快要结束时,Colby终于开口了:“我能最后说一句话吗?”那时,我真的非常紧张,不知他会提什么问题来为难我。可是,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Excellent ! (棒极了)我希望我的课堂上有10个像你一样的学生!”
认真就会有回报,辛苦依然值得!
(寄自美国)(胡芳梅整理)
我的南极科考之行
衣 鹏
圣诞节刚过,2010年也悄然逝去。这一年色彩斑斓,喜怒兼有,因工作而焦头烂额,因生活而跌宕起伏。其中,令我最为兴奋的事,是我的南极科考之行。
自从2008年大学本科毕业后,我就进入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开始博士科研生活。刚开始对科研有着朦胧概念的我,只被优越的工作条件以及异国文化所吸引。渐渐地,我也效仿周围的同事,每天沉浸于书本以及大量文献的阅读之中。一年以后,我所阅读过的知识大部分都只停留在想象中,只觉得它就是我每天必须机械完成的任务,并感受不到任何快乐,2010年上半年的生活很是乏味。直到今年8月初,导师通知我进行南极科考准备。
9月初,我在美国华盛顿参加了南极考察计划会议。在那里我认识了很多将跟我一起科考的同事,他们来自不同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有着不同的科研背景。大家每天定时讨论,气氛活跃而富有激情,生动又充满挑战。
回到瑞典,就开始忙着做行前准备,直到11月初所有准备工作才结束。11月下旬,我按计划登上了美国邮轮NBP,开始南极科考。在船上,每个科研小组都做着不同的实验,每天下午都有一组分享他们的实验。这里的实验不再局限在文献上,而是真正能见证每个实验的过程。当然,由于自己知识的局限性,有些不能深入理解,这时候一般会激发我很多兴趣去找一些相关文献来阅读,书本上的东西也显得不再那么枯燥了。
大家也有聚在一起的休息时间,讲着很有意思的故事。没有课堂、没有考试、没有压力,船舱中充满交流的乐趣,舱外可以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至写下这篇小文,我还在科研考察船上。这次南极科研考察之行使我的人生更加多彩,也改变了脑海中以前科研生活枯燥的印象。
(寄自南极)
异国雨夜看焰火
郭之天
来剑桥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我却很喜欢这里。不比伦敦那样繁华的大都市,剑桥的生活和学习虽然波澜不惊,但也相当充实。除了圣诞节之外,来到剑桥所参与的最盛大的全民活动大概就是焰火之夜了。
焰火之夜是每年的11月5日,今年的焰火之夜可是来得一波三折。本来和一些同学约好了一起前往剑桥西北角的一块公共绿地看焰火,但那天的雨一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中午时,雨下得尤其大,我已经做好了焰火取消的准备。正在哀叹的时候,雨渐渐小了,下午五六时的时候竟然停了,这对我来讲是天大的喜讯。焰火定于晚上7时半开始燃放,我迅速吃了晚饭就拿着相机上路了。
在快要到达目的地时,又下起了雨。正在犹豫要不要打退堂鼓时,我发现身边的人依然镇定自若地往目的地方向前进。小孩子们在人群中打闹,时不时听见有人叫喊“焰火”,我也就随着人潮继续前进。
到达场地的时候,离焰火开始还有近1个小时的时间。在公共绿地的旁边就是各种嘉年华的游戏设施,看来全世界的小孩子玩的游戏都差不多,也就是海盗船、碰碰车、鬼屋等。
绿地上的人越来越多,离焰火开始的时间越来越近,雨也下得越来越大。眼镜片已经被雨水打得看不清楚了,在人挤人的草场上想打伞几乎是不可能的。硬着头皮仰望天空,摘掉眼镜眯着眼睛,期待大家将要为之欢呼的焰火。
虽然焰火本身没有多么出彩,但在那样一个雨夜,经历了种种小挫折,在异国他乡,和周围不认识的人一起庆祝一个节日,实在是太难得的一种体验。
(寄自英国)(陈阳整理)
回到最初的梦想
敬路月
在澳大利亚大学校园里你能看到各色路人:跳着舞走路的人,肩扛大功率音响走路的人等。在澳大利亚人眼里,这些人并不是“怪人”,这只是他们展现自我的一种方式。而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众对于个人选择过什么样生活的一种包容和尊重。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图书馆,我见到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小个子女生,艰难地在人群里向前走,很巧的是她与我同一个专业。她来自马来西亚,独自在悉尼生活。
在悉尼,我见到的不仅仅是因经济发达而更为完善的残疾人设施,更是大众思想意识里对残疾人的平常心态度。
我时常在想,若我身患疾病,就连日常走路都成问题,我是否有这样的勇气在国外独自生活学习?
这位马来西亚女孩给我的答案是:“对我来说,生命中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的事,但我已经习惯,我也不在乎将来会有更多的不容易。我热爱生活,我要做的就是照顾好自己,不让家人担心。”
我已没有任何理由再去抱怨留学生活的不易。当种种困难模糊了我最初来到这里的理由时,我应该回到追逐梦想的原点,包容和尊重自己的选择。
(寄自澳大利亚) (王化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