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厦大校长朱崇实:急功近利培养不出创新人才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07日 08:51   深圳特区报

  今天,厦门大学迎来90周年校庆。

  90年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在美丽的鹭岛建起厦门大学。时光荏苒,几代厦大人励精图治,让厦大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

  日前,记者走进我国经济特区中唯一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厦门大学,专访厦大校长朱崇实。两个小时的交流中,朱校长与记者分享了厦大的办学理念,谈起了他对厦大学生和教师的期许,畅叙人才培养的路径……正致力于为中国培养一批社会精英的厦大,坚持着自己的理想——

  “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面,因此,任何一所大学都要接受社会的评价、市场的评价,关键在于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怎么把握住自己的方向,守得住自己的理想。也就是说,要有这样的一批人,他既要做今天的事情,要为今天的生活去打拼,同时还要有理想,拿出自己的精力、时间、爱好去做明天的事情,去想后天的事情,这就是理想!”

  我们要为国家培养一批社会精英

  记者:厦大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多年来,厦大一直致力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您提出高校要培养社会精英,在您看来,什么样的人是社会精英?

  朱崇实:学校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厦门大学在建校之初,就定下了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宗旨。厦大是陈嘉庚先生在90年前创办的。当时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处在四分五裂、外忧内患的年代,正因如此,陈嘉庚先生非常希望厦大能够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为国家的解放和进步培养人才,他确定的办校宗旨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养成专门人才,研究高深学问,阐扬世界文化”,这是厦大多年来一直在追求、努力和践行的,在育人上,我们希望能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培养优秀人才。

  这几年,厦大一直在提倡,中国应该有一批学校把培养社会精英作为自己的目标。什么是社会精英?我的理解是,有一批这样的人,他们有非常高尚的理想,愿意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同时,这些人又脚踏实地,无私地、包容地团结周边每一个人去实现这个理想,这就是社会精英。社会精英,他一定是领袖,但是他不一定是领导。领袖和领导是不一样的概念,作为领袖,他的岗位可以是非常平凡的,但是他在平凡岗位上照样有着远大理想,能够带领周边群众去实现理想。举个例子,上海有一个港口装卸工人叫包起帆,这个岗位再平凡不过了,但是他在平凡岗位上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使命,几十年来一直在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完成了80多项技术革新与创造,成为了中国的“抓斗大王”。他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而且是带领大家共同为理想而奋斗,这样的人就是“领袖”,就是社会精英。厦大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一批这样的优秀人才,从而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记者:在培养社会精英中,厦大是怎么做的?

  朱崇实: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有优秀的教师,陈嘉庚先生当年办厦大时不惜重金聘请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像郑贞文、鲁迅、林语堂、莱德、戴密微、萨本栋、傅鹰、王亚南、郭大力、卢嘉锡等都在厦大任教过,都是非常杰出的教授,厦大一直有这样的传统。这几年,厦大不断打造提升师资队伍,有一支结构合理,师德、品格、学识等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教师队伍。第二,学生的成长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育人环境,包括要给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最好的条件,提供宽松自由的氛围,提供优秀的文化。厦大这几年一直在不断打造提升育人环境,加强学校各方面的建设,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成长成才的环境和氛围。

  急功近利的大学培养不出创新人才

  记者:您怎么理解“钱学森之问”,在您看来,社会精英最需具备的素质是什么?

  朱崇实:钱老之问,是希望中国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非常好的。实际上,这是他从某一个方面对一批大学要把培养精英作为主要目标而提出了一个标准。

  创新,是精英人才最应具有的一个素质。作为一个精英人才,要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应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我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地把前人留下的优秀遗产继承好发扬好,就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但是,这对中国社会来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有一批人不仅能够学习传承,还要能够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有所创新、有所创造。所以,我们应该把创新作为培养杰出人才的一个重要要求,努力朝着这方面去实践探索。

  记者:大家都明白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但要做到却不容易,您觉得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存在怎样的症结?厦大在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中有何心得?

  朱崇实:现在,有些大学对于如何实现自己的使命,定位还不是非常准确。我认为,大学无疑应该适应市场的发展,即一定要符合市场的需求,但是要有一部分大学既根植于市场又高于市场,甚至引领市场,它不能完全跟着市场走。如果有一批大学是这样定位的,它就一定会更加目标远大、视野开阔。现在很难出创新人才,就是很多学校过于急功近利。

  我觉得,创新人才一定是在有意无意之间产生出来的,如古人所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我们只要为学生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环境,真正把他们的兴趣爱好跟学习结合在一块,让他们自由成长,把潜能充分挖掘调动出来,此外,再加上好的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创新型人才就一定能够涌现出来。如果急功近利,恨不得三五个月就出大成果,创新人才是很难培养出来的。

  在人才的培养上,怎么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挥,潜能得到更好挖掘?在人才培养上,许多地方设定的目标,是从小学开始就是三好生,一直到了大学还是三好生。我常说,到了厦门大学每一个人都是优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更加自由去发展,不要追求啥都好,都是全能,这样的导向是不利于创新型人才产生的。

  希望与国际同行竞争合作

  记者:每所著名大学都有自己的风格,您毕业于厦门大学,在厦大工作和生活了33年,您是怎么理解厦大的特质和精神的?

  朱崇实:厦大是一所有自己特质的学校,我用8个字概括厦大精神,那就是——爱国、革命、自强和科学。其中,散尽家产办厦大的陈嘉庚,代表的是厦大的爱国精神;在22岁为追求民主而献身的厦大学生罗扬才,代表的是厦大的革命精神;抗战时期为厦大呕心沥血的萨本栋校长,代表的是厦大的自强精神;翻译《资本论》的厦大老校长王亚南以及厦大校友陈景润,代表了厦大的科学精神。

  记者:现在,厦门大学确定了一个发展目标“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如何理解这一目标呢?

  朱崇实:这个目标有三层的意思:第一层,世界知名,所谓的世界知名,就是这所大学要融入整个世界,她所做的工作、所追求的目标是国际性的。我们要建成一所国际性的大学,这所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自然而然有这样的一个追求,就是能够与国际上的同行在同一个舞台上相互竞争,共同合作,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第二层,高水平,我们要建成一所质量非常优秀、水平非常高的大学。第三层,研究型大学,这种分类有争议,但不管如何争议,我们把自己学校定位为研究型就是希望我们在人才的培养上能够创新,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我们的教师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让他们传输知识、传输文明,还要发现知识、创造文明,研究型的意义是创新。

  大学是一个既宽容又严格的地方

  记者:现在,厦大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您觉得厦大的学生有什么共同点,何以如此受欢迎?

  朱崇实:第一,厦大的学生最明显的特点是比较实在,工作比较踏实;第二,厦大的学生比较谦虚,谦虚就包容,就有团队精神,容易跟大家一起合作;第三,厦大的学生虽然实在、谦虚,但不迂腐,是属于最为开放、最为自由的群体之一,比较受欢迎。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朱崇实 培养学生 学校定位 人才培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