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朱崇实:鼓励更多“易中天”走出校园传播知识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07日 08:51   深圳特区报

  

  记者:在许多厦大学生的眼中,厦大是一座以学生为本的学校,为学生创造了很好的学习生活的条件,您还有个创举,就是和学生举行早餐会,听取他们对学校的意见建议。对于厦大的学生,您有怎样的期许和忠告?

  朱崇实:大学是一个最宽容的地方,作为大学生是最自由的。学生在大学里面真的是他一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光,在这里,你调皮一点、散漫一点都没有关系,但是离开了大学,这样自由的地方恐怕就没有了,你如果还是这样恐怕就要碰壁了。因此,我们就要教育学生懂得遵守最基本的社会准则,要实事求是客观地告诉学生,你今天可能在大学里面比较自由散漫,你明天到了社会就不能这样了。所以,学校是一个宽容的地方,也是一个严格的地方。大学一方面要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要有非常严明严格的纪律。

  前不久,我到台湾去,见到一位1948年毕业的老学长。他记得当年入学时,萨本栋校长定了一条规矩,每年新学期的报到,一到截止时间,报到处就关门了,如果晚到一分钟,你就得下个学期再来报到。就是这么严格!当年不像现在交通方便,有的同学在路上走了十天半个月,结果到了这里报到处关门了。萨校长说“你下个学期再来”,怎么求情都没用。校长说,“今天我不这么严格要求你,以后就害了你,我今天这么严格要求你,以后就是帮了你”。老学长说,经过厦大多年的锻炼,养成了很多非常好的习惯,为什么很多厦大校友在台湾做出了非常大贡献,确实是和厦大的一种培养、一种熏陶密不可分。

  鼓励更多“易中天”走出校园传播知识

  记者:厦大办学以来,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从数学家陈景润到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等。近几年,厦大的易中天教授更因为央视百家讲坛而红遍全国,您是如何看待厦大教授这种“走出去”的现象?

  朱崇实:易中天作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在百家讲坛开讲,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科学普及工作,很多人都认为科普只有自然科学才有,认为人文科学好像没有一个普及的问题,其实也有,易教授就是在做人文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为什么他得到了这么热情的欢迎,得到了这么高的评价,就是因为这个社会太缺乏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普及了。像易中天教授这样的教师在厦大还有很多,我们非常鼓励教授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把自己的知识才能以各种方式贡献给社会。

  记者:现在,对于厦大教授有一种这样的评价,认为他们谦虚内敛,但锐气不够,您怎么看?

  朱崇实:我也有这种感觉。厦大不论是教师还是干部都比较内敛。不管是开什么会,只要有会议代表合影,要找厦大的人一定要到后排去找。这也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我觉得它是好的,跟中华文化的一些优秀价值观是相吻合的。当然,在另外一个方面,有些教授的确锐气不够、个性不够。要更好促进我们的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敢于问“为什么”,敢于表达意见和诉求,而要想让学生做到,老师先要做到。我个人觉得,谦虚是一种美德,但同时要敢于创新,敢于对任何事情都问一下为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进步。

  力争20%在校生都有机会到国外访学

  记者:当今世界,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交流当中,大学的国际化办学氛围日益浓郁,请您介绍一下厦大在这方面的探索?

  朱崇实:厦大的教育是非常开放的,陈嘉庚先生常年生活在海外,因此他办这所大学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一所国际性的大学,是能跟世界上其他高校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一所大学,它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应该有这样的视野,所以厦大的学生确确实实是相当国际化。这种国际化不是最近几年才有的,而是一开始就有。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有几万名校友生活工作在海外,几乎遍布世界各个角落。

  我们秉承陈嘉庚先生定下来的厦门大学办学宗旨,近几年来一直在加快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加大学校与国际上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现在,在厦大校园里有2000多名的外国留学生,每年我们也有将近1000名学生到国外访学,我们争取再过几年,20%的学生在校期间都有一次机会到国外去访学。厦大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与台湾香港澳门的一种天然联系,我们非常重视与港澳台高校的交流,厦大也是接收台湾学生最多的一所大陆高校,是跟台湾联系最密切的一所大陆高校。

  记者:今年8月,深圳将举办第26届大运会,您觉得这一世界大学生的盛会将给深圳带来什么?

  朱崇实:大运会是一个各国青年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非常好的机会,这一盛会选择在深圳举行,不是偶然的。虽然深圳的大学不多,但深圳是一个非常开放、非常国际化的新兴城市。这个盛会对于促进整个深圳特别是深圳年轻人具有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增强国际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非常希望深圳大学生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盛会中,以主人翁的姿态、主人翁的实际行动办好盛会,促进深圳更加国际化,与世界连得更紧密。

  南科大将成为高校体制改革的样板

  记者:前不久,您刚参加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北京举行的科技经贸人才交流大会,与深圳市签署《市校框架合作协议》和《研发中心落户深圳合作协议》,双方拟合作建设“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产学研基地”等重要科技平台,您怎么评价厦大与深圳的这些合作?

  朱崇实:厦门大学非常重视跟深圳之间的合作。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深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有多方面原因,但谁都不能否认,最重要的原因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和深圳人民重视科技、重视人才,如果没有这一条,深圳不可能持续长达30年如此快如此好的发展。

  作为一所重点大学,厦门大学理所当然要积极参与深圳的建设和发展,现在,我们和深圳签署协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都有合作的项目,相信这些项目可以做得很好。厦门大学在很多学科方面具有很强的力量、很好的优势,比如我们的经济、管理、公共事务、法律、海洋、环境、通讯、生物制药等专业,这些力量和优势都符合深圳发展建设的需求,我们有很好的合作条件,感谢深圳市委市政府为厦大教师发挥才干、参与深圳新一轮建设和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记者:大学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当前,深圳正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计划进一步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您对此有何建议?

  朱崇实:深圳市委市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确实做了很好的工作,比如创办深圳大学,对深大建设发展投入很多资源,深大作为一所年轻的大学,进步非常快;深圳市委市政府还积极引进国内著名大学到深圳干事业,成为国内著名高校施展才能的大舞台,很多学校在深圳都有研究院,特别是深圳的虚拟大学园更是创举。现在,深圳市委市政府又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智力和各种优质资源,刚在北京与几十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此外,作为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尝试,南方科技大学在深圳创办,虽然刚建起来,但我从学校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所设计的发展路径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有眼光、非常值得钦佩的学校,相信经过若干年发展,她一定会成为深圳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一个样板。

  记者手记 厦大未来值得期待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大学,今天将迎来90华诞庆典。

  在母校华诞之际回校采访,记者的心情是愉悦而激动的。美丽的厦大,沉浸在一派喜庆氛围里,芙蓉湖水波潋滟,厦大校长朱崇实的亲切笑容更是让远道而来的我感到温暖。

  身为厦大学子,朱崇实已经在这里工作生活了33年,对学校的感情非常深。两个小时的交流里,他带着温厚的笑,谦和地侃侃而谈,既有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人才培养等诸多内容的理性思索,又多番摆事实讲道理充满感性色彩。

  在谈及厦大学生时,他总结了三个特点:踏实实干、谦虚包容、自由开放。他还多次呼吁,不要总以“三好”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到了厦门大学,每一个人都是优秀学生。”可以想见,这是一个体恤学生、以人为本的校长。为倾听学生的心声,他还创新设立校长早餐会,定期邀请学生共进早餐,一聊就是几个小时。

  “学校是一个宽容的地方,也是一个严格的地方”、“现在很难出创新人才,就是很多学校过于急功近利”、“谦虚是一种美德,但同时要敢于创新,敢于对任何事情都问一下为什么”……哲思和情感交融的话语,传递出朱校长对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社会精英的思考。作为名校校长,他洞悉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症结,不急功、不近利,和厦大教师们坚守着一所一流大学的理想,思考着明天、后天的事情,致力于培养出更多社会精英,当他们站得高看得远想得透彻时,一所大学的美好未来值得我们期待。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大校训,本身就包含了理想情怀,在迈向“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厦门大学将留下一串串足音铿锵。

  朱崇实,1954年12月生,福建建瓯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2月厦门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1990年5月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国际经济系国际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2004年7月任厦门大学校长。长期从事金融法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外商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经济法》、《金融法教程》等多部著作。 (陈浪 摄)记者 翁惠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朱崇实 培养学生 学校定位 人才培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