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微博)为纪念114周年校庆而拍摄的宣传片《男生日记》诞生。它一改此前北大校园宣传片中侧重介绍历史文化的厚重风格,为观众讲述了北大“理工男”何小冬与“艺术女”江小夏的校园恋情。该片导演、北大艺术
学院副教授陈宇称,以爱情切入旨在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不足两天,该片在网上的点击量超过50万次。(5月10日《新京报》)
将北大114周年校庆的宣传片拍成有关爱情的“微电影”,打破了以往所有北大宣传片的风格。对这种改变,有的网友选择支持,认为北大的宣传片应该灵活多样,也可以关注北大“草根”学生的情感经历与成长历程;有的网友则表示反对,认为北大校庆的宣传片怎么可以不谈北大的辉煌历史呢,要知道现在的北大可谓问题多多,再不向蔡元培时代的北大看齐,北大何谈复兴?
对于以上两种意见,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前者。大多数校庆宣传片,在印象之中,往往由以下元素构成。一是,历史上诸位校长及学者名家留下的古训、轶事和优良传统;二是,现任校长西装革履、正襟危坐地在谈改革,誓要把学校建成世界一流名校;三是,知名教授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校庆宣传片故然全面,但也死板僵化,了无新意,对于大学真正的主人大(微博)学生而言,更是一种刻意的忽略。如何打破常规,拍摄一部属于当下北大学生的校庆宣传片,显然是一个难题。
不可否认,北大的名号来源于历史积淀,谈北大的历史,是对北大现状的不满,这无可厚非。但是,过于迷恋曾经的那段辉煌历史,却也容易让现代的北大人迷失方向。与其我们过度地关注和迷恋北大的历史,沉醉于北大历史上那些著名学者的风韵往事,倒不如关注一下北大当下的浪漫故事,关注一下当下北大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学生才是北大的主人,关注普通学生的情感生活以及成长成熟经历,会让北大“接地气”,而“接地气”也是北大的精神之一。
1924年,梁漱溟先生离开北大,当有人问及此事之原因时,梁漱溟先生回答说:“因为感觉当时的教育不对,先生对学生毫不关心。”笔者认为,《男生日记》应当算是关心学生,这或许可以让梁漱溟先生稍稍感觉到一些安慰。 (作者:王传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