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点评:是谁制造了“小升初”乱象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2日 08:35   荆楚网

  谁家拥有一个即将“小升初”的孩子,家长(微博)的内心一定是“鸭梨山大”。一位家长在微博上发出这样的感叹。(新华网,6月11日)

  种种“小升初”乱象真是让人不寒而栗,身心俱疲。为什么不能决定命运的“小升初”也让家长和学生如此纠结,我认为,原因也不外有以下几点。

  选拔人才制度缺陷难辞其咎。在我国,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是它的检验评价标准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仍然主要是通过文化课的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对社会实践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根本就没有体现。说到底,目前的这种评价机制,主要就是检验学生对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认为成绩好就是真的好,结果也只能陷素质教育于无奈的空喊之中。高考(微博)就是指挥棒,说的非常形象、生动,这种选拔、评价人才的单一手段和途径也让学生和家长“铆足”了劲来抓学习成绩的提高。如果我国人才评价、选拔机制不能彻底地改观,“小升初”的乱象就不可能真正遏制,用“不许择校、“不许学校补课,”不许老师办学习班”、“不许排大榜”等等无数个“不许”来保证教育公平,结果都会无异于“隔靴搔痒”,绝对不可能从“根”上解决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也成乱象的推手。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造成一些发达地区、重点学校成了抢手货。国人普遍认为,只有进了重点小学,才有可能进入重点高中;进了重点高中,才有可能进入重点大学;进了重点大学,才有可能“高人一筹”,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更好的生活保障。这样的想法,造成了普通小学为生源发愁,重点小学则为竞争打得“头破血流”,两极分化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

  家长自身的原因也不能忽视。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自然整个家庭的期望值也都高度集中在这个孩子的身上,作为家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和财力,并且也非常愿意投入到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力了“小升初”的竞争。再有,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有一定原因,在六七十年代,绝大数的家长并没有意识到知识会改变命运,可是现在,这句话都成了公益广告在新闻媒体上广为传播。由于有了这种指导思想,各位家长更愿意在这方面的投入,甚至互相比着来,你家的孩子学什么,我家的孩子也要学什么;你家孩子找了什么样的名师,我家的孩子也一定要找到这样的名师;你家孩子上了什么好学校,我家的孩子也一定要上这样的学校,达到了一种“盲目”、“疯狂”的状态。(记者:姜炜宏)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我要评论

用户名   快速注册新用户
密 码   忘记密码?
 

更多关于 小升初 择校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