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医进校园 且行且珍重

  甘肃的“任督二脉”的笑谈犹言在耳,北京中小学“中医进校园”又一次挑逗公众的神经。据悉,北京全面启动“中医文化进校园”工作,下学期起,全市统一的中医校本课程(小学版)将正式启用。据了解,中医进课堂只作为中医知识推广,非硬性规定的课程,不会进入中小学课表,也不安排考试。(6月25日《京华时报》)

  “天地之理,用药之机”。科学意义上的中医当然不是玄学巫术,自有其裨益社会的脉络与纹理。世界卫生组织在《传统医学战略》中曾指出,对传统医学“盲目的热情”和“无知的怀疑”都不可取。无论西医抑或中医,都可以是以资借鉴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谨慎推动中医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积极发展,强身健体也好,养生治病也罢,良善初衷值得肯定。

  有人说,“中医进校园”有增加孩子负担之虞,或者认为“运动式推广中医”悖逆了中医发展的内里逻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三个层面:一者,促进中医发展,到底该“从娃娃”还是“从大人”抓起?基础教育固然是一道稳固的防线,但社会秩序的溃坏,“娃娃”肯定不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就我国中医的现状来看,“任督二脉”事件之所以沦为笑谈,恰恰是大人对中医文化与科学推介的失当。大人做好榜样,中医才有未来。

  二者,“非硬性规定的课程”经得起程序正义和目的正义的推敲吗?在中国传统文化或者科学中,亟待传承的内容不胜枚举。谁进校园、谁不进校园,起码要有一个公平正义的准星。当然,从目的正义看,“非硬性规定”的说法也很是让人生疑——须知,基层学校往往都是具有功利倾向的,不规定、不评估,“中医文化进校园”最后能收到多大的效果呢?

  三者,在中医文化尚且处于争议期的时候,选择什么面目的中医进校园,确实是个不小的难题。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曾对中医文化表态说,“现代研究也在不断为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提供科学证据。在学术层面,国家鼓励开展理论探索、实践创新和学术争鸣。”这话说得很含蓄,但潜台词是明确的——中医,是有争议的科学。从新闻可知,进校园的中医文化,大致是些“道人仙方疗骨伤”等故事,如果中医文化过于“神奇”,最后受伤的还是中医自己。

  中医有言,“医者,仁术也”。那么,“中医进校园”,也当秉持制度之仁、逻辑之仁、情理之仁,还是且行且珍重吧!(作者:邓海建 本版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中医 校园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