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出生的大三女生冷如冰今年过了一个“有生以来最特别的生日”。前不久,当她和其他同学结束在贵州绥阳县的支教,闻讯赶来的学生凑钱将生日蛋糕端到她的面前,看着写满教室的“生日快乐”和五颜六色的折纸,她享受着支教的自豪与满足。20多天的支教生活,让这群90后大学生学会赠与、学会成长。
第一节课就遭遇“挫败”
7月4日,南京晓庄学院的10位大学生和指导老师周洪生开始了今年的支教之旅,目的地——贵州绥阳县天山小学。
来到天山小学准备“大展身手”的她们,第一节课就遭到迎面一击。“我们教语文强调营造意境,用感情来带动学生,比如用配乐诗朗诵、范读,这样的方式在南京很成功,在那儿根本进行不下去。”有过实习经验的包文文教二年级语文,“我放了女声范读的朱自清的《匆匆》,学生们说听了起鸡皮疙瘩,同学朗读的时候其他人就偷笑,男生们说只有女生才会这样读书。”包文文发现,这样的方法让孩子们体会情感有点为难,毕竟孩子们平常几乎不说普通话。
后来,她们根据学生们的需要,增添了语数外,诗文朗诵等课程的选材与孩子们的教材结合起来,原本的诗文朗诵改成了跟读,让孩子们通过比较一位同学的朗读和男声范读的区别,找出自己的不足。
过了一个最特别的生日
支教生活紧张清苦,却也五彩缤纷,为了备课,志愿者们往往要忙到晚上十一二点,舞蹈、音乐、手工、历史故事……志愿者们恨不得把城市孩子所能享受的一切教育资源都与这些山区孩子分享。与此同时,她们也收获着来自孩子们的馈赠。
7月29日,志愿者们结束了所有的支教生活,即将返回南京。这一天,也是队员冷如冰的生日。“这是我20多年来过得最特别的一个生日,十几个学生用他们很少的零花钱凑在一起给我买了个生日蛋糕,还送来了他们刚刚学会的手工折纸,有玫瑰花、千纸鹤、小兔子等等。”
“一开始,我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做小学老师,而支教结束前,还有学生为我写了诗,课堂上我们是师生,告别时,我们成了纯粹的朋友,那里的学生太需要教师了。”实习生 丁承忠
(现代快报记者 金凤)
|
|